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1.学者顾则徐说:“西周封建,方国变为封国,得封则为国,无封则不为国,无封之国为外国(夷狄之国),朝下之国独立程度大大削弱,且国有爵等。”材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形成了封国对抗中央的局面C.削弱了周王的统治地位D.推动了等级社会的形成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3.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4.“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该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D.战国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6.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8.中国古代统治者很重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汉朝主要实行世官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B.魏晋南北朝时,才能、品德是主要的选官依据C.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庶族成为国家的支柱D.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9.“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军功是唯一标准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11\n10.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1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1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各时期反贪斗争的经验,无疑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此做法()①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②实质是以法外的酷烈手段对付贪残之吏③激化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④造成社会局势动荡和社会的离心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13.“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A.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便利B.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14.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15.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构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 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17.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1\n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1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20.《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A.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B.都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C.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D.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21.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另一种看法,甲午战争使中国在20世纪几乎遭到亡国之祸,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步。下列不能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史实是( )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2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23.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 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24.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2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26.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11\n27.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28.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9.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30.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31.《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A.扩大民主权利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33.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11\n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34.《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该规定的实质是:()A.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习惯法影响巨大D.法律至上35.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这表明()A.公平正义是罗马法永恒的价值追求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C.罗马法源自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D.罗马公民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36.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则提到:“婚姻或夫妻关系是男女的结合,它包括不能分开的生活的亲密交往”,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核心是调整公民婚姻关系 B.罗马法追求男女关系地位的平等C.神学思想在罗马社会影响日益式微 D.罗马法有利于调整公民社会关系37《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8.“‘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旨在说明() A.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更 B.议会可以随意创造出新国王 C.英国议会制度至此真正确立 D.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39.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C.1832年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制40.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41.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国王行政权丧失 B.英国进入法制社会C.责任内阁制形成 D.议会主权地位强化42.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B.和平环境 C.地理位置 D.宪政制度43.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A. 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 B. 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11\nC. 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 D. 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44.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建筑物结构”是指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邦联制45.参加了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A.美国不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到任何力量的控制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 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46.1883年1月,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做法:()A.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 B.弱化了官员的党派化C.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D.造成了政治日益腐败47.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当时的法国,对此理解不正确是 (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48.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上③共和制派力量占明显优势④从过程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A.①②③ B.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49.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50.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 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 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决定宰相政治命运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D.政治作用得到增强二.材料解析:(共70分,51题17分,52题17分,53题18分,54题18分)51.阅读下列材料(17分)。11\n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时期职位基本职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其共同点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1分)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明朝内阁制度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6分)。52.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11\n----引自《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三: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运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请回答:(1)结合图示一,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呈现什么趋势?(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能否落实?原因何在?(7分)(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主张?以辛亥革命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人民是怎样实现上述主张的?(6分53.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材料二图一“通途” 图二雅典居民比例 材料三 11\n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2)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2分),结合材料二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这句话:“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6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较,体现了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人编撰了《秦律》,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两者有什么不同?(6分)5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权利法案》的颁布,打开了通向议会君主制的大门。从此之后,离开议会的财政支持,国王寸步难行;“国王依靠自己生活”的原则终于成为陈迹,“国王依靠议会生活”的新时代开始了。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材料三正是在民主共和主义政治文化的引导下,《联邦宪法》(即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了,正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国王依靠议会生活’的新时代开始了”含义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11\n(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2分)这种“错位”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中“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主要表现。(4分)三国政体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怎样的发展方向?(2分)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5:A B A D D 6-10:A A D C C 11-15:D C C D B 16-20:B B C D C 21-25:D D C B C 26-30:C D D C A 31-35:C C A B A 36-40:D D A C A 41-45:D D B D D 46-50:B A D B D 二. 51.(17分)(1)措施:汉朝:创立“中朝”制度,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2分);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宋朝:二府三司制,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2分)。(2)主要原因: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3)没有(1分)。内阁制度的特点: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是中央法定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三点3分);军机处的特点:无决策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简),保密性强(密);行政效率高(速)(三点3分)。52题(17分)(1)有沿海向内地扩展(2分)说明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双办程度加深(2分)11\n(2)其一是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其二是实行公有的圣库制度(或者答平均分配产品)4分;不能落实(1分);因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生产力水平,无法落实。(2分)(3)主张: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两点2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或结束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53.(18分)(1)特征:①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利)②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③轮流执政(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2)交通禁行标志含义——奴隶、外邦人、妇女、未及年龄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2分)狭隘——是少数人的直接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4分)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2分)(3.)罗马法对待外来民族比较开明,享有一定的公民权。(2分)秦律——封建君主专制下君主意志的体现;罗马法——平民斗争的结果,部分体现民意。(4分)54、(18分)(1)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掌握大权。(2分)如何: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每点2分,共6分)(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2分)影响:成为一战,二战的战争策源地(2分)(3)中央与地方,三权之间,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两点4分)民主(政治民主化)(2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