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2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10\n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4.“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他主张( )A.兴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限制对外贸易 D.发展资本主义5.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中国北部中国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平均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6.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1912年,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8.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1820-18492929001850-187972154981880-191115601183810\n1912-1939473077396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10.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苏联实施了“一五”计划 D.美国改变了对苏俄的封锁禁运政策11.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10\n13.意大利经济学家阿锐基在《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作者阐释的是( )A.英、荷的重商主义 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4.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15.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16.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得克萨司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A.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B.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C.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D.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17.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国际贸易的发展10\nC.世界银行的建立 D.世贸组织的建立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19.“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2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21.(26分)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10\n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材料二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材料三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简单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8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12分)(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6分)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990年: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年:宏观调控经济着陆“十五”2022—2022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22—2022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14分)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2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历史答案及说明1.【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10\n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故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答案】B5.【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设问是“不正确”。材料中城市化率绝大多数低于10%,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出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时间推断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一般规模较小,不能吸引大量劳动力,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答案】C【解析】从“彼邦商船源源而来”反映了列强不断对中国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故①正确;“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反映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导致一个国家在中国取得特权,其它国家都能取得同种特权,加剧了列强侵华,故②正确;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大肆掠夺原料,是加剧了中国商品出口,而非限制出口,故③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1912年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颁布经济法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于甲午战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表中乡民迁出人数、迁入区域、迁出后从事的行业等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时间信息即可判断选择A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这样的内容对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的1835年的中国来说,不失为一种新德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当时报纸又只能为部分中国人所阅读,故正确答案为D。10.【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在时间1921年8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邀请美国资本家到苏联投资,目的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1927年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哈默来苏联投资属于个人行为,与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0\n11.【答案】D【解析】②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其它三项均属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特点,选择D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说明这些措施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是斯大林模式,不是赫鲁晓夫改革,故C项错误;“……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是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纠正,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3.【答案】C【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表明,经济活动完全靠市场调节的失灵,“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英、荷的重商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由资本主义之前),与“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不符合,故A项错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为了挽救社会主义,故B.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15.【答案】B【解析】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A项错误;“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始于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为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问题,里根总统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小国有经济比重的措施,可知D项错误,B项正确。16.【答案】B【解析】从馈赠土地到馈赠奖学金,反映了知识的重要性。17.【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的爆发,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可知其主要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提到世界银行,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8.【答案】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C项错误;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D项正确。19.【答案】A10\n【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兴起、衰落。各选项中BCD三项说明不全面,本题选A项“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20.【答案】D【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实现生产关系从私有向公有的转变,而在八大报告中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不属于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的经验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会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反映出中共八大主要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是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21.【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2分)分析:经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资本以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4分)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2分)(2)表现: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2分)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2分)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2分)分析: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发动侵略战争,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2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2分)(3)论证: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4分)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分)【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是指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优势”,“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即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在经济上是指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新航路开辟后,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资本以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兴起、壮大,政府支持殖民活动;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需求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第一小问表现,“漫长的16世纪”10\n指的是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落后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设置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在经济上表现为,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非常缓慢,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在思想上,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第二小问分析,根据材料二“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上讲,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把中国变为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这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传播了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政治方面看,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从思想方面看,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民主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3)“世界资本主义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指的是世界经济突破国家的界限和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影响所反映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2.(14分)趋势: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走向对外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化。(6分)说明:如“六五”计划期间,对内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8分)【解析】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中“一五”“二五”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到“十五”期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得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化,由材料一中的“六五”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我国的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十五”和“十一五”计划可以看出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更深化,并且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更坚定。第二小问说明,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一定抓住材料提供的关于五年计划的关键词,然后结合史实进行叙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