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年上学期启东中学高三期初历史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2.“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据此对元行省制理解错误的是( )A.是秦朝郡县制度的发展B.使得祖国疆域空前扩大和巩固C.是地方政治制度的创新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3.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4.据《旧唐书》记载,谏官薛谦光上疏言:“臣窃窥古之取士,实异于今,先观名行之源,考其乡邑之誉,崇礼让以厉己,显节义以标信,以敦朴为先最,以雕虫为后科,故人崇劝让之风,士去轻浮之行。”据此可知,他认为科举制的不足之处是( )A.易滋生官场腐败现象B.忽视了品行方面的考察C.以品行作为唯一标准D.不利于读书风气的形成9/91.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以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机构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4.商代设有“多工”、“尹工”、“司工”等工官,负责管理各类手工业:西周时,“处工,就官府;处农,就田野”成为较普遍现象。由此可知,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A.官营特征明显B.技术领先世界C.经营模式僵化D.异常兴盛发达5.孟子曰:“论说王道,丁宁(叮咛)反覆(复),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据此可知,孟子强调的是( )A.小农经济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C.精耕细作的重要性D.改进生产技术的必要性6.下列关于苏州地区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时期,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即是发明于苏州地区B.园区发掘出大量古稻田,证明先秦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9/9C.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秘色瓷莲花碗,系元代成熟的青花瓷D.清政府在姑苏城设置官营织造署,表明苏州丝织业发达1.《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 )A.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2.明朝仇英所绘《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晚期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面,堪称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下列有可能在图中出现的场景是( )A.市中表演京剧的戏台B.出售珐琅彩的瓷器行C.市中心出售棉花的草市D.供新安商人居住的会馆3.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一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9/91.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形成向市场谋利的风气D.不适合水稻的种植2.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C.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D.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3.顾炎武指出:“法制禁令,王者之所不废,而非所以为治也。其本,在正人心厚风俗而已。故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这表明顾炎武( )A.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用B.强调正人心是治国之本C.形成近代民主法制观念D.突破传统儒家思想藩篱4.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昌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节,涉及到堂族田、祭把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B.确立了理学官方地位C.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D.开创了封建伦理纲常5.北宋皇祜四年,全国疫病流行。宋仁宗发布诏令,询问政令传达和执行的情况,并规定凡是有关州县疫情的公文及臣僚奏疏直达于上。受国家的重视,医学家、儒士文人编撰方书之风盛行,这些方书著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在国家瘟疫救治体系中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北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社会力量承担防疫主体责任C.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宋代的儒学注重社会责任感9/91.现今的司南模型出自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的构拟,他依据的文献是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记载。但勺形司南的存在受到一些人的否定,因至今为止,考古界还未能用天然磁石复制出可以指南的勺形司南。关于司南的争议说明( )A.文献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考古发现才能证实司南真实存在C.年代久远导致司南存在未有定论D.司南存在与否需要多方史料互证2.嘉靖元年(1522)十月,礼科给事中在奏疏中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者莫如朱熹,近有倡为异学者,大率取陆九渊之简便,惮朱熹为支离。好高务名之士群然从之。宣严禁,以正士习。”材料中的异学(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C.主张整治人心挽救统治D.糅合道家、法家思想3.“(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认识到了人作为文明创造主体的伟大力量,对一些自古以来被设想为必然的、具有绝对价值的存在大胆地提出质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西方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启蒙运动。”材料中的“第一次启蒙运动”( )A.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B.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4.1521-1534年间,马丁•路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出德文版《圣经》,因语言通俗易懂,该译本多次出版、大量印刷,并广为流传,成为欧洲宗教音乐的重要来源。据此可知( )A.宗教改革实现了德国民众思想统一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C.印刷术是宗教改革深入的充分条件D.教皇的权威己被彻底颠覆5.“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在他们眼中,贵族对国家的贡献比不上农民、工匠或手艺人。他们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他们要增加自己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文中的“他们”( )9/9A.希望重塑道德价值观以实现平等B.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人文主义C.主张信仰虔诚即得救的因信称义D.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1.“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C.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13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4分),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2分)9/9(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2分)(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3分)1.(12分)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能》,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闻人患难犹已事。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请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2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3分)9/91.(15分)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兴起于欧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个时候的欧洲正好处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时候。经济一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就壮大了。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扫荡愚昧,也就能扫荡专制。……《社会契约论》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卢梭的观点有很激进的地方,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自由之花要不断地用暴君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得茁壮”这种话,所以法国大革命时有些过火、过激的行为,就跟卢梭的这种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关系。——《袁腾飞讲世界史》材料二: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背景(3分),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3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二,分析孟德斯鸠的法律主张及目的。(5分)2.(10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材料二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9/9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3分)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2分)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