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十七次周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B.“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1958年工农业开始比例失调主要是由“大跃进”运动造成2.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3.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5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阅读下图,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刚刚起步B.城乡改革进度不同C.开放格局尚未形成D.市场经济尚未实行5.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C.实行市场经济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6.“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变化缘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7.《南行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全记录》一书通过亲历者的叙述还原当时南行的细节,在平实的记录和表述中渗透了他们对南方谈话的感想和思考。他们“感想和思考”后可能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南方谈话的核心B.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C.规划20世纪中国前进航程是南方谈话的目标D.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8.英国《金融时报》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运,正在慢慢脱胎换骨,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共同语言日益投机,渐而接轨上路。促使该时期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事件是( )A.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9.1984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这反映了当时(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重大转移B.改革的方向已渐趋明朗C.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传统观念开始被撼动10.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件》,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综合改革。该改革(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12.“屌丝、逆袭、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B.民主思想迅速扩展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D.网络影响社会生活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阻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5——《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2号,1912年2月10日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4.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197419771979198019811984198529.54661666872247——材料一、二均出自新华网北京2022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C52.B3.D4.B5.A6.C7.D8.B9.B10.D11.B12.D13.(1)背景: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当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不切于民用”的工商业现象,“世儒”因此主张对工商业一概抑制。(2)观点:共和政府成立,产业革命正逢其时。原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工业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工业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