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周练试题1.(2022·咸阳模拟)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是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机制B.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如同西方的两党政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就是政党政治、共同执政D.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2.(2022·长沙模拟)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3.(2022·太原五中月考)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职能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4.(2022·江淮十校联考)俞可平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以下属于“民主存量”的是( )A.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B.建立完善政治协商制度C.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D.确立依法治国的方略5.(2022·北京市东城区期末考试)1978—1992年全国人大共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D.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6.(2022·太原测评)依据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用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这表明( )-4-A.开辟了直接选举公务员的有效途径B.基层民主具有广泛性与真实性C.农民真正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农民有机会直接行使国家权力7.(2022·济南调研)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B.社会制度示范C.文明交流枢纽D.经济发展标本8.(2022·乌鲁木齐测验)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9.(2022·南京模拟)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10.(2022·北京海淀区练习)2022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洲,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又迎来了春天。下列选项属于中欧共同点的有( )①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②主张建立共同的价值标准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主张双方结盟,反对霸权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2022·青岛质检)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A.制度创新B.武力掠夺C.和平崛起D.民主强国12.(2022·福州质检)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矛盾和分歧C尼克松总统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安全与促进经济合作13.(2022·陕西五校联考)由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材料一 “朕”上古为人们的自称,无贵贱之分。秦灭六国后,定为皇帝自称,他人禁止使用。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一切臣民皆不得使用。因秦始皇名政,下令改正月为端月。——《中国历史文选参考资料》制曰:“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一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由哪些基本制度构成。(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基本轨迹和大趋势。14.(202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吕乃澄、周卫平《大棋局:中日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有怎样的深远意义?-4-答案:1. A2. B3. C4. B5.D6. B7. B8.A9. B10.B11.A12. D13. (1)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或皇权专制)。(2)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14.(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