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君主专制制度2.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B.以封地(国)为姓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3.在商朝有相当多的卜人与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几乎每事都要都有要占卜,这表明A.政治上的神权色彩浓厚B.商朝的专制特征明显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4.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5.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他的真实意图在于A.标榜自己的功德B.追求制度创新C.显示与众不同D.强调君主的权威6.夏侯玄《时事议》中说,“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这一制度始建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元朝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专制统治8.宋朝在军事方面设三衙一枢密院的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派兵出征时,临时委派军事将领。宋朝这一做法有利于A.选拨军事人才B.防止将帅专兵,发动兵变C.扩大枢密院权力D.提高军队战斗力9.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n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10.《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11.清朝时,皇帝谕令全国的重要大臣,要求他们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都报来,“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泄露,甚有关系”。这一制度是A.密折奏事制度B.土司制度C.皇帝制度D.刺史制度12.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御史台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三省六部 都察院 内阁13.“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4.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15.历史课上,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1840年2月,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传言,英军即将来华。林则徐认为,那是谎言!1840年3月,一艘英舰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认为,那是虚张声势!1840年4月,美国领事正式告诉林,英军将于6月封锁广州湾。林认为,那是谣言!1840年6月中旬,四艘英舰抵达广州沿海。林认为,那是武装走私!1840年6月下旬,远征军舰队出现在珠江入海口……A.林则徐应为战争失败负主要责任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1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在有关该现象的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n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18.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回答说,“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困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甲午战败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B.李鸿章主动承担战争责任C.清政府内部矛盾错综复杂D.中国应当“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一部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下列哪个事件作为背景A.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几年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C.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几年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几年之后20.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A.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D.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21.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其主要依据应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C.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这表明他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③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④维护平均主义分配方案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3.右图为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文字。这则材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A.未执行《天朝田亩制度》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D.与地主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2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被列\n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的盟主地位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产品扩展中国市场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5.1911年11月9日,正在前线督战的黄兴给袁世凯写信,劝袁做拿破仑和华盛顿,并保证南北将“拱手听命”;10日,宋教仁在武汉一次会议上说,袁如能转戈北上,“可举为大统领”。这表明A.革命党人缺乏明确的革命目标B.同盟会成员缺乏彻底的革命精神C.革命党人对袁世凯还抱有幻想D.袁世凯已经成为革命的一面旗帜26.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A.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27.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位80多岁老人从扬州赶到南京,想看看民主气象。后来,他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他可能经历了A.参加袁世凯登基大典B.在南京吃西餐C.面见总统,行三跪九叩之礼D.同孙中山先生握手28.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29.“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0.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31.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n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D.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32.革命口号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下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③“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33.《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未能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34.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5.“土豪”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土地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出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C.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36.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一二八事变④华北事变⑤八一三事变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⑤①C.①③④②⑤D.③①④②⑤37.右图是1937年刊发在《救亡漫画》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收复失土》的漫画,画中的抗日军人一手握枪,一手高举大刀,两腿横跨长城内外。对这幅漫画表述正确的是A.该漫画创作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B.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C.“收复失土”意指收复丧失的关内大片领土D.该漫画表达了画家渴望“打回老家去”的心声\n38.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地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39.对右表解读正确的是A.太平洋战场战事结束最早B.苏联对日作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C.美国没有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40.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第II卷(非选择题,共20分)二、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41.(5分)阅读下列材料: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请回答:根据史实,该诗写作于哪一年?分析带来作者“春愁难遣”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愁”是怎样消除的?(5分)4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n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5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5分)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BACD6——10ABBAC11——15ABBCB16——20ABCCC21——25DBABC26——30CDCDA31——35DCCCA36——40CDCDC二、非选择题41.(5分)时间:1896年;(1分)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消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2分)42.(15分)(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5分)(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5分)(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