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实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2、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3、一战中有关凡尔登战役描述正确的是①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②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③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④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⑤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4、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主要针对A、实现德意志统一B、防止法国东山在起C、抗衡英国均衡政策D、共同对付俄国的威胁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直接原因是A、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控制B、减少了对亚非拉地区资本和商品的输出C、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激化了亚非拉国家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独立意识增强6、观察下图,《凡尔赛和约》中所设定的莱茵非军事区是指A、①B、②C、③D、④7、2022年1月20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辞世,引来了全球媒体关注。与此相比,2022年1月25日,德国最后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却走得很安静,德国《世界报》在讣告中这样写道,输掉战争者在“自我怜悯与自我否定中隐藏,乐意被忘记”。关于“一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体失败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基尔港水兵起义②一战停战协定③德意志帝国被推翻④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⑤柏林工人起义A、④①②③⑤B、④①⑤③②C、①④②③⑤D、①④⑤③②9、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10\n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C、英法的反对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10、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欧洲的霸权比战前更完整,但在这表面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欧洲霸权被削弱的具体表现有:①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到:“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民所接受。”②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③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备忘录中写道:“在反对战前形势的工人中间,存在着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④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德、意、日法西斯兴起的社会根源不包括A、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B、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C、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D、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 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一战后在亚太地区的激烈竞争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帝国主义国家是①美国②英国③法国④日本⑤意大利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④14、对一战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B、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C、德、俄基本退出争夺D、美英在抵制日本扩张的态度上截然相反15、1922年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所属岛屿及属地上的防御工事和海军基地应保持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或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这一规定①使日本在后来实施南进战略时拥有一定的相对优势②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③暂时缓和了美、英、日等列强之间的矛盾④使美国成功拆散了英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A、①② B、③ C、②④D、③④16、以下是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的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表(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对这张表解读正确的是10\n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美国193021826616251249869919331833514523335245701934292455709540707803193530096616076468678061936313114923328929959321937940123532981245890103219381740746741518639191131①二战前各国国防开支明显增长;②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③原因之一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④美英法等国对外推行孤立或和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⑤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⑤17、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有①《布列斯特和约》②《九国公约》③《慕尼黑协定》④《雅尔塔协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8、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回忆录中写道:“广播里的特别报道都在声嘶力竭地宣称接下来的法兰西战役是迫使宿敌归降的闪电战:鹿特丹、安特卫普、巴黎、大西洋海岸……就这样,我们地理课的内容随着国土的扩张而不断地扩充:接二连三,节节胜利。”由此可见A、该作家当年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法西斯国家扩张的B、该回忆反映的是1940年德军在西线的战况C、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二战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D、德国地理教科书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进行修订19、“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是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对上述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彩虹”喻指苏、美、英等国的互信与合作B、“我们的理想”是指打败德、日法西斯,实现世界的和平C、为实现“和谐的整体”三国在会议期间就建立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交换意见D、为实现该理想,会后采取的行动是实施“火炬”登陆和“霸王行动”20、二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第四次中东战争描述的情形的是①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的领土②埃军准备充分,巴解参与行动③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区④战争结束后,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敌对军队的缓冲区⑤“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西方新一轮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⑥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A、②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④⑤⑥21、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其行动的先后顺序是A、“沙漠风暴”—“沙漠盾牌”—“沙漠军刀”B、“沙漠盾牌”—“沙漠风暴”—“沙漠军刀”C、“沙漠盾牌”—“沙漠军刀”—“沙漠风暴”D、“沙漠风暴”—“沙漠军刀”—“10\n沙漠盾牌”22、“以色列撤除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国和平”出自A、“戴维营协议”B、“奥斯陆协议”C、“以土地换和平”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23、美国人阿兰·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写道:海湾战争是一场“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说明A、核武器的破坏作用已消失B、信息技术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C、现代战争不需要人的参与D、电脑网络技术在战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4、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A、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B、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D、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对以下两幅图中民族国家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图一的实质是国家分裂,图二的实质是民族独立②图一是南北战争的产物,图二是联合国干预的结果③图一与图二中民族国家产生的根源都是美苏冷战④图一与图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曾引发局部战争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④26、2022年1月28日,阿盟观察团因安全原因中止了在叙利亚的观察团行动。美英法向安理会施压。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制裁或威胁使用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与中国投反对票致决议未通过,以上材料反映了:①表明联合国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②反对票充分尊重叙利亚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③反对票符合《联合国宪章》及不干涉内政原则④中国一贯主张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7、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10\n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①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③《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8、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种循环源于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B、君主专制与辅政机构间既有一致的方向又有冲突之处C、每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加集中D、这种循环致使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29、读《秦王朝郡的设置图》(右图)。图中“0”为咸阳,“1”为内史,其它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郡。下列解读正确的有①该图反映了秦王嬴政灭六国时的情况②“1”地不设郡可能与该地为秦国都管辖有关③秦朝疆域“西至”的临洮为图中“46”郡管辖④图中设郡密集区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0、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31题24分,32题13分,33题18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1920年1月国联成立时美国并未参加,国联实际由英法控制。后来,其成员国发展到63个,但苏联被排斥在外。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十二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名存实亡。(1)从成员国构成来看,国联有什么特点(请说明特点及依据)?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为什么不再对国联抱有希望?(3分)材料二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在苏联代表没有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同意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2)美国为什么要“使用联合国的旗帜”入侵朝鲜?这场战争最终在国际上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10\n材料三中新网2022年11月11日电:联合国维和部门指出,截止十月三十一日为止,联合国派驻全球各地的维和部队人数超过八万人,创有史以来新高记录。材料四从2000年1月起,中国应联合国的请求开始向东帝汶派驻维和警察。……截至2022年1月,中国共向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摘自《联合国维和警察的由来》(3)材料三、四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和中国的第一次维和行动。(3分)材料五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拥有否决权的中、俄两国不赞成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美国便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空袭。(4)请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从“操纵联合国”转而“绕开联合国”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联合国“被绕开”和美国执意发动科索沃战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各国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以维护世界和平?(2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战役的名称和时间,并说明德国发动这场战役的战略意图。(5分)(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役胜利的意义。(2分)材料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另据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10\n——百度百科材料三1943年第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历时50余天的某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某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百度百科(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某会战和会战中著名的坦克会战的时间、名称。(2分)(4)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某会战中德国失败的原因以及此会战与材料一所示战役的联系。(4分)3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8分)材料二(2)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了哪三级管理制度?(2分)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宋廉《元史百官制》(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8分)三、附加题:(每题各10分,请选做一题,如两题都做以第一道为准,得分计入期中成绩)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10\n,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各项举措?并分别指出其积极作用?(6分)(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试就经济方面举措加以说明。(4分)请回答:(1)图一是哪个地方的著名建筑?它的建筑理念是什么?(3分)(2)根据图二及所学知识,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故宫的文化内涵(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大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10\n二0一二学年度第二学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31题24分,32题13分,33题18分,共55分)31、【参考答案】(1)特点:不具有普遍性。(1分)依据:苏联长期被排斥在外,美国未参加。(1分)原因:纵容法西斯侵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分)(2)给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披上合法外衣;(1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加了中朝人民的感情,也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关系。(4分)(3)说明:国际局势仍然动荡不安;联合国越来越受到信赖和肯定;中国在维和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6分)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在巴勒斯坦建立停战监督组织;1989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行动。(3分)(4)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离心倾向和美国自身力量的削减;两级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3分)说明:联合国的权威性遭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挑战;两级格局结束后美国妄图建立“一超多强”政治格局的强烈愿望(2分)应对:多极化趋势下,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围绕联合国、以联合国为平台与霸权主义进行斗争;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力;(2分)33、【参考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分)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6分)10\n(2)道、州、县。(2分,秩序颠倒或答错要扣分)。(3)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2分)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2分)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分)三、附加题:(每题各10分,请选做一题,如两题都做以第一道为准,得分计入期中成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