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2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战国时期,孟子猛烈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着缘于孟子认为“兼爱”思想A.宣扬积极救世情怀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违背宗法等级观念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答案】C【解析】墨子的观念受到孟子的抨击,结合墨子的思想来谈,“兼爱”强调的是兼相爱,对所有人的爱,反对等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是值得推崇的,不是梦子反对的内容;D选项与“兼爱”思想无关。2.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答案】B【解析】“学术中心移于家族”,但这些家族一般也是士大夫家族,世家大族凭借学术影响政治,成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反映出魏晋时期官学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只能体现出家学体系形成,与弊端日显无关,故C项错误;这些家族是士大夫家族,而不是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3.-17-\n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答案】A【解析】“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派别即程朱理学的特称,而不包括陆九渊心学,因此朱熹等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入《儒林传》;明代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促进了理学的极大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因此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明代理学的发展,A正确,C错误;宋代理学的出现已经是儒学严密的体现,所以材料所述变化与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无关,排除B;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表述错误,排除D。4.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学者,主张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顾炎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理学家的思想;B选项错误,这是黄宗羲的主张;D选项与其不符。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很难从材料中判断出这个人物是谁。如果了解吴晗《历史的镜子》这本书的话可知这本书记载的是明代的历史,所以可以确定时代是明朝。再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基本确定这是明朝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明末清初的大儒之一,进而根据主张来判断出这个人是顾炎武,选项也就明确了。-17-\n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这主要表明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D项正确;A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即可得出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伏尔泰曾说:“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不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永恒的法则”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B.“永恒的法则”通过“数学与实验”方法获得C.“随心所欲地行动”指的是人类活动缺乏道德约束D.伏尔泰的目标是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永恒的法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永恒的法则”指的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牛顿通过“数学与实验”方法获得的经典力学理论,伏尔泰的言论体现出人类社会也应该存在“永恒的法则”,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指教会宣扬的宗教思想,体现了宗教信仰得怀疑,C错误。7.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灵机”不是传统的邦神,成为了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表明两人A.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强调道德的重要性-17-\nC.批判雅典人的愚昧D.注重于对人的思考【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二人都反对神、注重于对人的思考,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8.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答案】A【解析】①是楚辞,②是唐诗,③是元曲,④是宋词,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9.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答案】B-17-\n10.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反映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反映商人活动以及反对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说明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正确;明朝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家思想,D错误。11.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A.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B.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C.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D.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答案】A【解析】据材料“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17-\n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打击”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挑战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第二次打击”指达尔文进化论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A正确;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B错误;“两次重大的打击”增强了人们的自信,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自身价值,C项错误;D项不符合进化论的作用,排除。【名师点睛】“第一次打击”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挑战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第二次打击”指达尔文进化论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然后分析牛顿经典力学和进化论的影响即可。12.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对这里的“理性”理解准确的是A.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B.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C.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D.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光荣革命’到来之前”可以确定为17世纪,再据所学可知“一个伟大的人”为牛顿。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尽管也属于牛顿,但这与“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无关,故A项排除;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理论的是伽利略,故B项排除;将“变化”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达尔文,故C项排除;用数学方法描述物质运动符合“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理性”,故D项正确。13.他曾设想了这样一个理想实验,站在一个很高的塔顶上,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抛射出一块石子,那么……如果塔顶无限高,石子被抛射的速度愈快,它就射得愈远。当抛射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石子就会像月球那样环绕地球运行。该实验得出的理论A.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观念B.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C.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C-17-\n........................14.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能印证此观点的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D.设议院,开国会【答案】B【解析】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B项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A项未涉及经济改革;C是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改革;D项是戊戌变法属于制度改革,都没有已涉及到经济,与材料不符。【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5.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7-\n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答案】C【解析】从“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夸大了范围;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符合实际。16.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这一论述反映了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C两项表述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改良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由材料可知即时提倡文学改良的人,依旧受过旧文学的毒,“需要自己洗刷自己”,故B项正确;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与材料不符,排除。17.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A.李鸿章B.冯桂芬C.康有为D.陈独秀【答案】D【解析】题干话语的关键信息是“民国时期”“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由此可知上文相关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材料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陈独秀,“启蒙的水”指民主科学,故D正确;李鸿章、冯桂芬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不符合“民国时期”,排除A、B、C。-17-\n18.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答案】B【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错误;材料中“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冷……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体现出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故B正确;选项C不符合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排除;材料中“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是说企业的,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1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属于“第二次反思”结果的是A.联俄联共B.中体西用C.变法维新D.革命图存【答案】A【解析】根据“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可以排除B、C、D;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明中国革命不再单纯地学习西方,故A正确。20.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7-\n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C.④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D.⑤时期:秦山核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诞生【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时期是1950到1959年,中近程导弹成功在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在1967年,不符合时间范围,故A项错误;③时期是1963到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1964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在1970年,故B项错误;④时期是1966到1975年,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在1965年、籼型杂交水稻问世在1973年,故C项错误;⑤时期是1975年后,秦山核电站建成在1991年、超级计算机诞生在1983年,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时间,再结合材料图片的时间范围,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7-\n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为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者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创作,后者侧重于学术研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对社会大动荡的看法,故排除ABC,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22.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B【解析】“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表明中国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共到3%到6%。”反映了和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综合信息可判断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强重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并且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国的工业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帮助,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23.法国著名艺术大师雷诺阿:“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上述描述是:A.古典主义绘画B.浪漫主义绘画C.现实主义绘画D.印象主义绘画【答案】D【解析】根据“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判断是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和色的瞬间变化,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4.-17-\n“恶魔派”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他们钟情自然山水,采用热情的语言、奇特的幻想和豪放的夸张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重视个性,追求自由,强调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或作者的精神生活。与他们的创作风格一致的文学艺术作品是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们钟情自然山水,采用热情的语言、奇特的幻想和豪放的夸张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重视个性,追求自由,强调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或作者的精神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西风颂》符合这一风格,因此选B。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17-\n【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艺作品的相关知识。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自发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25.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说:“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D.《等待戈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时空混杂成为意识流小说或创作手法的主要特征。但这种手法对现代小说叙事影响至深。但是,意识流往往流于艰涩与繁复,令人莫知所云。其中《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小说,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17分,27题18分,28题15分,共50分)26.中西方历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17-\n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③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阶段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孟德斯鸠的重要主张.并举一例说明他的主张实施情况。【答案】(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2)严复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属于人民;人类社会受天演法则的支配,“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或者答解放思想也可以);为变法图强提供了理论武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3)孟德斯鸠主要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了这一原则建立政权,如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享受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①阶段的中国百家争鸣和西方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可知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阶段的中国封建文化专制政策和西方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可知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阶段的中国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西方启蒙运动,可知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17-\n(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以及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张。第二小问可以从思想启蒙、维新变法、近代化等角度概括严复主张的影响。(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或者《法意》,其主要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27.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观点,并指出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17-\n(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答案】(1)观点: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孔子提倡以德治民(或为政以德)。相同:都关注人的道德。(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3)学术觉悟: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都介绍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政治觉悟: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伦理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对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古代中国孔子思想主张的掌握,旨在考查概括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把握到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孔子的“以德治民”(或者“为政以德”)即可。关于第二小问,与第一小问有联系,比较、认知即可直接得出答案,把握到“二者均重视道德及其作用”维度,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此题考查对18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相关重大事件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要注意明确题干“18世纪欧洲”要求,避免笼统地作答。根据材料二信息,联系所学知识,重点要注意把握到政治上,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即英国的工业革命;思想领域,即欧洲启蒙运动等。(3)此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紧扣材料三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不同进程”,从“技术器物”阶段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围绕以上不同阶段,结合相关史实依次展开,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17-\n28.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摘自《诗经·秦风·无衣》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答案】(1)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说明: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2)作用:推动了(秦国、北魏)封建制的确立或进程(加速了北魏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化和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可知崇尚武力,第二问学生结合当时改革变法中奖励军功政策相关,第三问答出孝文帝改革中汉化的措施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问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即推动了社会性质的转型,第二问答出二者改革成功的因素,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政策是否有效、统治者个人因素等方面来考虑。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史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