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一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22年11月13日上午10:00-11:30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权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D.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A.新思想的萌发B.太平天国运动C.民族工业兴起D.维新变法运动4.下列对图2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沿岸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D.中国开始被卷人世界市场5.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蒋介石A.怀疑三民主义B.关注社会主义思潮C.成为马克思主义者D.寻找国共合作理论6.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代表包括了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小党和无党派人士在内100多人出席。这次会议的召开A.促进了抗日联合政府成立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标志着抗战转入相持阶段D.促使国共关系开始走向合作8\n7.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8.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年代1957年1965年1972年1972年1973年1974年1978年1980年接受国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联邦德国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9.“约法十二章的颁布,只是防止贵族阶级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另立新的规章。这一切只不过是给予了平民阶级比较大的安全感,以及对国家事务参与的切身感。”下列有关“约法十二章”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B.使平民获得了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C.废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不合理法规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10.“(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A.鸦片战争B.普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11.表l为威廉·兰格所著《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内容。据此,判断正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957年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A.美苏两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B.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开始出现C.北约与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D.美苏冷战格局下新的力量正在孕育图7《三人摔角》图中数据分别为美、日、西欧的购买力指数12.图7所示漫画发表于1986年。对其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局面B.美、日、西欧经济竞争激烈C.欧盟的建立提升了西欧竞争力D.日本成为可以抗衡欧美的政治大国13.如果要给下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8\nA.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B.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4.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15.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2408.11567.71021年2641.23874.01077年2022.35117.2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16.表一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这一现象造成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17.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8\n18.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19.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思想动荡。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成奋斗目标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2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新中国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D.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21.“履行……承诺的过程充满了预言、犹豫、质疑和勇气。全球资本都将目光瞄准中国,中国资本也开始游猎全球。与此同时,被全球化浪潮挟裹前行的中国一路狂奔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文中的“……”应指A.开放浦东B.体制改革C.加入世贸D.举办奥运22.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墨西哥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对此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到17世纪这些白银的主要流向不可能的是A.国内供养军队,参与世界殖民扩张B.流向亚洲市场,以交换丝绸和瓷器C.投资英国伦敦,分享机器工厂利润D.流向欧洲市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23.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A.拓展殖民地市场B.传播基督教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D.黑奴贸易24.某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要比人类人为创造出的秩序优越得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其各个因素之间潜藏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规律。遵循该观点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应是A.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自由经营,自由竞争C.政府干预,加强计划D.宏观调控,微观自主25.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8\n图826.图8是世界银行1981—2022年总贷款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出A.中、印、墨三国的投资来自世界银行B.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C.世界银行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的发展D.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仰仗世界银行27.2022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2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B.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C.视为解决美国的经济衰退而提出的D.促使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图8平衡的世界经济?29.图8漫画为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其寓意是A.科技发展推动全球化B.全球化有一定风险性C.全球化造成贫富分化D.因势利导参与全球化30.截止2022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二、主观题(共3小题,31题14分,31题14分,31题12分,共40分)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n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10分)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何一民材料二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8\n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摘编自百度百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6分)(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11分)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约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18世纪初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交流”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交流”。大田一中2022—2022学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质量检测答案一、选择题序号12345678910答案CCBCBBBCDD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DDDBDABA序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ABBBDDBB31答案(14分)(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2分)8\n“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2分)(2)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3分)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2分)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2分)“剃发”“蓄发”“断发”(剪辫)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具体变化。(3分,言之有理即可。)32.(14分)(1)扬州:特点: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2分)背景: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4分)(2)曼彻斯特: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2分)扬州衰: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答对2点得满分)曼彻兴: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答对4点得满分)33.(12分)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交流”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3分)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9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