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由此可见,齐景公认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A.解决粮食生产问题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社会等级名分D.尊重知识分子意见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学派时指出:“它虽然反经验知识,反社会,甚至反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欲望,但它并不是虚无主义,它只是借‘反’的方式揭示另一种智慧”。这里是在评价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有学者把秦代的“焚书坑儒”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提并论。他这样认识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两者A.都主张儒家独尊,外儒内法B.都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C.都主张废除儒家思想D.都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属于思想文化专制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7.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8.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9.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9-\n,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11.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13.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风俗画的流行 B.商品经济的繁荣C.理学的影响 D.中央集权的加强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这句话的进步性在于A.否定封建等级制度B.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C.反对中央集权制度D.有利于提倡言论自由16.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17.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9-\n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贽的《焚书》《藏书》18.某古代科技书籍记载:“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这本书可能是A.《齐民要术》B.《授时历》C.《农书》D.《农政全书》19.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发展停滞倒退20.宋代一直被人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至成熟的重要阶段,下列史实能证明此观点的A.火药开始被应用于战争B.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C.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D.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2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2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宗教化D.逐渐神秘化23.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强大的艺术感染力24.“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下面书籍内容与这一评论相符的是A.《红楼梦》B.《儒林外史》C.《聊斋志异》D.《三国演义》25.“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普罗泰戈拉 D.亚里士多德26.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并不标榜个人主义,个人的特征,描绘的再真实,哪怕是如何英伟、如何娇俏的人物,也只能是肖像,其意义仅限于为后人追思和供奉的对象,因此,传统中国人物画不是个别人物的写真,而是画中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阶层的诠释。由此可知A.古代中国的人物画忽视人物个性表达B.古代中国没有个体人物的绘画作品C.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主要用于祭祀祖先D.中国古代画家并不擅长创作人物画27.学者在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时提出:“元代戏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依此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壮大C.国家政策的影响D.世俗文化的兴起28.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主张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9-\nA.探究人的问题B.强调人的价值C.树立人的尊严D.注重人的道德29.法国学者费内隆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们A.借助了传统文化的外衣B.都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C.没有提出新的思想主张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30.“如果上帝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虔诚的基督徒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天赐良机;如果你拒绝它,那么你就会背离上帝赋予你的天职和使命,上帝的圣训是,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A.薄伽丘B.马丁·路德C.加尔文D.伏尔泰31.“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孟德斯鸠在此主张A.建立联邦体制B.建立共和政体C.实行分权制衡D.实行君主立宪32.1967年马丁•路德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目的是褒扬马丁•路德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较之文艺复兴有巨大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他将思想解放的领域扩展到()A.下层人民群众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D.知识阶层33.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那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34.下图为《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作品。对这幅画分析不正确的是《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A.表达了画家对古典文化的仰慕B.体现了雅典深厚的学术氛围C.彰显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D.反映了雅典教育体系的完备35.“与上帝直接对话”,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是A.希腊先哲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36.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A.教随国定B.信仰自由C.信仰得救D.因信称义37.“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38.“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体系C.生物进化理论D.细胞研究成果39.-9-\n.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C.蒸汽机D.计算机40.以下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该思想是( )A.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C.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D.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二、材料问答题(40分)41.(16分)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材料三: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4分)42.(24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二: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路德选集》材料三: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9-\n——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2)归纳材料二中的观点?简析该观点产生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在本质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6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8分)-9-\n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答题纸41、(16分)(1)(6分)(2)(6分)(3)(4分)座位号:42.(24分)(1)(6分)-9-\n(2)(6分)(3)(6分)(4)(8分)-9-\n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5CBBCD6—10DBDDA11—15CDCAD16—20BCDAC21—25BAABA26—30ACDAC31—35CACDC36—40BBCCA二、材料问答题:41.(16分)(1)核心:注重道德教育(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2分)影响: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道轻器,忽视实用技术的发展。(6分,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的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大一统的需要。(2分)(3)特点:教会起推动作用;以宗教常识为教学内容。(2分,任答1点即可)原因: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2分)42.(24分)(1)观点:君臣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或君臣是师友关系)(2分)历史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但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控制人民思想(任答2点可得4分)(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2分)影响: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4分)(3)态度: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伦理道德);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4分)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2分)(4)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4分)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