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2.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A.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B.开始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D.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可见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参与国是,地位逐步提高C.凌驾于六部之上,正式统率六部D.掌有决策权,日益威胁皇权5.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推动了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的出现9\nB.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生产但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优越的海洋资源条件有利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的形成D.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赋予希腊广阔的发展空间6.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A.①B.②C.③D.④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8.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A.秦朝B.两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9.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1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9\n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C.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1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梭伦的诗歌:“我使许多流落外邦的雅典人返回他们为神所保佑的祖国……对那些留在家乡遭受奴役之耻,在主人面前总是因害怕而发抖的人,我也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取得以上效果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是()①推行财产等级制度②废除债奴制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反映的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朝制13.我国自2022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14.202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太尉B.御史大夫C.内阁D.枢密院1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6.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看到“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向皇帝请旨)……述旨(口述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达皇帝旨意)。”这说明军机处()A.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B.机构简单,行政效率低C.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D.是决定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9\n17.某同学在复习了“雅典民主政治”后,制作了以下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一项是()18.“(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1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20.《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的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王位世袭制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宗法制形成 D.分封制确立22.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9\n()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23.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24.“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下列说法符合材料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正式建立内阁制B.内阁是六部之上的中央行政机构C.明朝内阁长官称宰相D.内阁权势逐渐加大并带来祸患25.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①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②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2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27.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2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9\n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9.《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30.《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A.最高权力机关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C.最高行政机关D.最高立法机关二、主观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9\n图①图②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五:(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摘自《明史纪事本末》请回答:(1)请指出材料一中,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4分)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4分)9\n(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汉初、北宋和元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4分)并指出材料四中的选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朝代。(2分)(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体现出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32.(12分)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某校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12分)9\n【参考答案】01-05:BABBD06-10:CABDC11-15:ABABD16-20:CDCDA21-25:BBDDA26-30:CBCDB31题(28分)(1)制度:图①:分封制;(2分)图②:节度使制度。(2分)危害:使国家陷于分裂或严重的割据,导致严重的战乱(或社会动荡)。(4分)(2)秦朝:推行郡县制。(2分)汉初:郡国并行制。(2分)北宋: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2分)元朝:行省制。(2分)(3)汉:察举制。(2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分)朝代:隋朝。(2分)(4)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2分)影响: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加重了皇帝负担,易产生决策失误。(4分)32题(12分)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分)雅典:奴隶城邦民主政治。(3分)影响:秦朝: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3分)雅典: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3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