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中学校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2.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公职津贴制”B.设立五百人会议C.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D.确立陶片放逐法3.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雅典的民主适用于()①雅典成年人②雅典公民③雅典妇女④他国公民A.① B.②③ C.③④ D.②5.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正确的有()①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主②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③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④雅典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6.梭伦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是()①公民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②公民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③公民等级越低,承担的义务越少④不同等级的公民虽然享受的权利不同,但所尽义务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8.某班同学学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后,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拟定的部分研究题目。其中不准确的是()A.《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百年基业》C.《宗教改革: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D.《阿里改革: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序幕》9.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A.①②③B.②③C.②D.③④-9-\n10.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1.《史记》评价商鞅变法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令民为什伍,行连坐D.轻罚重罚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3.“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使秦国()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14.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B.③④C.①③D.③15.《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1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17.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18.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三长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19.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20.-9-\n“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1.(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22.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23.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抵御辽、夏的进攻C.减少政府的开支D.巩固自己的权势24.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否定了科举制度B.主要解决财政问题C.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2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26.“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7.王安石曾用“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诗句歌咏“徙木赏金”之举。商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A.取得老百姓的信任B.打击破坏新法者C.树立新法令的威信D.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2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29.拉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9-\nA.马丁·路德推出《九十五条论纲》B.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C.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D.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30.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31.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是()A.否定教皇权威B.依靠王权自上而下改革C.坚持基督教信仰D.宣扬信仰得救32.16世纪哲学家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利”33.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③都反对宗教信仰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4.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农民获得“解放”的时候可获得一块份地C.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控制35.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B.农民只要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D.宣布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36.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进步的,这是因为()①它彻底废除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关系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③它使许多农奴获得解放,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④它有利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7.“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22年一样英勇作战……总之战争是失败了。”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俄国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B.俄国没有开展工业革命C.俄国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D.没有获得海军的保护38.“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商鞅变法B.1861年改革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9-\n39.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从印度走更便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40.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第Ⅱ卷二、问答题(4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商君书·去强》(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思想。(4分)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8分)2.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领域马丁·路德加尔文个人与社会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经济方面-9-\n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政治方面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据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2)对比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4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6分)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6分)4.2022年0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李光耀在职期间,领导新加坡锐意改革,“以小博大”,创造治国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摆脱英属殖民地地位及“星(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在1965年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并于8月9日被迫宣布独立。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材料二新加坡改革大事记经济设立经济发展局,开发裕廊、红山等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政府机构成立廉政公署社会-9-\n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教育决定使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法律、习俗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外交1967年8月新加坡积极协助成立并加入东盟材料三新加坡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据网络资源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加坡改革的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新加坡改革的可取之处。(4分)-9-\n铜梁中学2022级高二下期第一次学月考试历史答题卷二、问答题(40分)1.(12分)(1)(4分)(2)(8分)2.(8分)(1)(4分)(2)(4分)3.(12分)(1)(6分)(2)(6分)4.(8分)(1)(4分)-9-\n(2)(4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