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上文中的“师古”指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3.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帝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某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8\nA.皇权的地位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8.下列三个场景,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灾,中央政府的动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山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场景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9.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B.皇帝的秘书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10.“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在当时主要表现为A.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兴办工厂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崩溃C.中国出现近代工业D.外商在华收购原料、倾销商品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圆明园遗址13.“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戊戌变法的兴起C.洋务运动的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14.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8\n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15.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割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16.有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 )A.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B.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C.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D.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结束了人治,实现了法治B.标志者独裁统治在中国的终结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使中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混乱状态18.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9.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由于它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20.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8\n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 ②井冈山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延安精神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22.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迅速生成”。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A.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C.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D.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23.有一首山歌唱道:“朱毛红军到古田,工农当家掌政权……朱毛红军到古田,一人分到十担田。”这首山歌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4.下表是《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它所反映的现象是( )年代193719381939194019411942阵亡人数12513024921316956233953014495187719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B.国民党军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C.国民党领导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25.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26.下图所示场景反映了(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②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外国列强占领中国国土的局面彻底结束 ④我国党和国家重视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n27.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28.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唱道:“……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首民歌的产生和流行( )A.与北伐战争有关B.与反“围剿”斗争有关C.与百团大战有关D.与淮海战役有关29.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届次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代表总数1226人1226人3040人中共党员668人(占54.5%)708人(占57.7%)1667人(占54.8%)民主党派人士274人(占22.3%)284人(占23.2%)565人(占18.6%)无党派人士284人(占23.2%)234人(占19.1%)808人(占26.6%)对于上述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巩固了国家政权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30.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Ⅱ卷(40分)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31.识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n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3分)(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什么矛盾的激化?(4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于哪一朝代?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4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图五 日军杀人比赛 图六 日军砍杀南京青年 图七 活埋中国平民材料二 山东青岛余美红老师讲南京大屠杀时,引用了她父亲说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8\n材料三 田中正明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中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此书出版后,日本右翼分子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材料四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日本《东史郎日记》请完成:(1)依据所学知识,将上述材料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口传证据三类。(3分)(2)材料三中田中正明的言论是否正确?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这一言论?(4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东史郞和渡部升一的基本立场有哪些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概括,4分(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根据所给信息,完成下表:(4分)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的性质主要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孙中山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开端(3)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6分)8\n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CBADDCADACBDABCCCAACDDBDDBCBCC二、材料题31.(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省六部制。(3分)(2)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4分)(3)朝代:清朝。意义: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4分)32.(1)实物证据:材料一。文献证据:材料三、材料四。口传证据:材料二。(3分)(2)观点:不正确。评价:传闻(口述)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低于实物证据,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的目的在于否定日本侵华的历史,旨在为南京大屠杀翻案,必将伤害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4分)(3)不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东史郎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说明的问题: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4分)33.(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反封建反侵略;民主和独立。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2)(4分)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的性质主要历史意义洪秀全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爱国运动(3)启示:①不同阶级的斗争是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不断深入的动力;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③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6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