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十五中2020一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3请在“答题卷”和“试题卷”左侧边沿都写“班级、姓名、学号”,考试结后,只交答题卷。4.请在“答题卷”的第2页右上角方框内填写座位号,每空一个数字。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①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②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③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④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钧《商山早行》)⑤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⑥李商隐《无题)中用比喻和双关写对爱情至死不渝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⑧“穷则独善其身”是许多封建士大夫的信条,而范仲淹却在《岳阳楼记》中提出“_____________”,认为即使不得志也应心忧君国之事。【答案】(1).玉盘珍羞直万钱(2).何事长向别时圆(3).戍鼓断人行(4).槲叶落山路(5).三年谪宦此栖迟(6).春蚕到死丝方尽(7).蜡炬成灰泪始干(8).沉舟侧畔千帆过(9).病树前头万木春(1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分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直万钱、戍鼓、槲叶、谪宦、春蚕、蜡炬。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5/15\n自东郭演武之后,梁中书十分爱惜A,早晚与他并不相离。月中又有一分请受。自渐渐地有人结识他。那索超见了A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伏。不觉光阴迅逮,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常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金,美女高擎玉案。事烹异品,果献时新。弦管笙簧,奏一派声清韵美;琦罗珠翠,摆两行舞女歌儿。酒至数杯,食共两套,只见蔡夫人道:“相公自从出身,今日为一统帅,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梁中书道:“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上年金珠宝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尽被贼人劫了,今年教谁人去好?(1)以上文段选自古典名著《》,作者是(2)文章中的A是,外号是(3)文章中的“泰山”指的是()A.父亲B.母亲C.岳父D.岳母(4)结合原著回答:选段中接下里要发生的与A相关的情节是并结合这一情节分析A的人物形象。【答案】(1)水浒传施耐庵(2)杨志青面兽(3)C(4)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接受任务时,要求大家扮成普通行商客人,以免引人注意;后来根据不同地形,不断更改行路的时间,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休息。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太在乎这次任务,唯恐有失;对手下人“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可知,这和杨志运送生辰纲的情节相关,故可知以上文段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5/15\n结合“东郭演武”可知,这是《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杨志因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梁中书见他武艺高强,有心抬举他,只恐众人不服,便令众人比武。先是周谨和杨志比枪,周谨输得狼狈;二人复又比箭,周谨射杨志时,杨志轻松躲过,待到杨志发箭时,一箭便射中周谨的左肩。梁中书大喜,叫杨志接替周谨职役。不想却激怒了索超,为了使众人心服口服,梁中书便命二人比武。二人不分胜负,却有闻达怕两个里头伤了一个,急急鸣金收军。杨索二人各归本阵。梁中书将二人都升做管军提辖使,宴饮方归。故可知A是杨志,外号青面兽。(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泰山是岳父的别称。唐明皇在泰山封禅,张说是封禅使者,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因为张说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并赐与赤色的官服。于是大摆宴席,以次入座。玄宗看到郑镒官位迅速升迁,感到很奇怪就问他,郑镒没有话对答。黄幡绰说:“这是泰山的力量。”故选C。(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人物形象。结合“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可知,接下来是《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结合《水浒传》第十六回“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等句子可知,接受任务时,杨志让属下扮成普通行商客人,以免引人注意;后来根据不同地形,不断更改行路的时间,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休息。看出杨志为了不被劫掠,思虑很深,看出杨志的精明、能干。结合“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可知,杨志为了成功运送生辰纲,对手下的人非常的粗暴野蛮,看出他急功近利、粗暴蛮横。3.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七十一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的祖国的生日。(1)学校举行庆国庆对联书写大赛,有位同学只写出了上联,请你补出下联上联:江山秀色写华章下联:____________【答案】学子英才开盛世(此题答案不固定)【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的知识分析作答。对联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格: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尤其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有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仄起平落等等。本题根据上联的结构和“庆祝伟大的祖国的生日”主题可对:中华儿女创辉煌。答案不唯一。4.(2)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的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A.《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15/15\nB.《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C.《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D.《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辛弃疾的词抒发了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懑之情。气魄阔大,情调慷慨昂扬,与《十里埋伏》的曲风旋律或节奏相近。故选D。5.(3)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同学的演讲稿,其中有几处语病,请你帮助修改。你听,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一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A)改造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B)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绘出“三步走”的头好愿景,拼搏迎来幸福的生活。祖国,您是十三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①A处划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②B处划线的句子成分残缺,应改为________【答案】(1).改造(2).创造(3).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志向【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A处,“改造”和“历史”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把“改造”改为“创造”。B处,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好日子”后加“的志向(志愿)”。应为: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志向。6.(4)歌中唱到:“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合肥是我们美丽的家,请你向来宾推荐一处合肥美景或一种合肥美食,并写出你的推荐词。(推荐词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60字以内,语言得体)【答案】三河米饺是三河古镇传统小吃之一,以籼米粉制成饺皮,用五花肉等调料制成馅,成饺后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拟写时注意突出合肥某一处美景或一种美食的特点,并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有一定文采。15/15\n示例一:化骨绵爪,啃上一口,红香酥软,味道醇厚,入口即脱骨。吃完一爪,她不仅征服了你的嘴,而且连你的胃也要被摧软;吃完一爪,你就知道她的厉害了!示例二:姥山岛位于合肥市巢湖市境内的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以其神奇、优美的生态环境著称。姥山地险景秀,水阔天远,苍松翠竹,常年青郁,如青螺浮水,蓬莱界外,被誉为“胡天第一胜境”。二: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登“天眼”的老人(1)一路有雨,雨不大,一路有风,风亦不大。这是春雨春风,正好不热不冷。从贵阳出发,颠簸几个小时后,到达中国天眼广场。先是参观南仁东纪念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身影,穿行在风雨中,跋涉在崇山峻岭中,震荡在人们心目中。(2)要去观摩中国天眼了,公告牌介绍得很清楚,从这里到达中国天眼的位置,共需攀登668级台阶。抬望眼,一道木质台阶如天梯,一阶阶盘旋而上,直达云雾深处。平地观山,视角所限,阶梯如一块块木板,搭在陡坡上,看不出阶梯之间的层次。(3)依旧是风,依旧是雨,在春雨春风中,在绿树掩映中,映山红围绕阶梯,挂满山坡。前天,我的腿部肌肉严重拉伤,平地行走已是勉力而行,这么高,这么陡,还有这湿滑的阶梯,能够攀登上去吗?我心里不仅嘀咕起来。(4)吵吵嚷嚷中,一个旅行团出现了,全由老年人组成,有男有女。看样子,年纪最轻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他们在阶梯前集合完毕后,女领队介绍了阶梯的情况,无非是有多高,有多陡,有多湿滑。她建议大家自由选择,量力而行。画外音很明白,“在下面看看,不要上去了”。有几个老人不假思索大声说:“上!这么远的路,专门为看中国天眼而来,干嘛不上?”一些老人互相商量一会儿,表示也要上去。还剩几个老人,抬头望几眼阶梯,低头思量一会儿,畏葸再三,摇摇头,摆摆手,显然是放弃了。(5)这时,率先表示要登山的一位老人往前几步,站在这几位老人面前,伸出一根手指,点着他们说:“你,今年才76!你,今年刚满80!你,在我面前,还是个小毛头,才71,我都86了!千里迢迢来是为什么?这个团队我年龄最大,我落下过一场活动吗?”(6)所有的老人几乎同时愣了一下,然后互相看看,好似集体犯了错误。一位老人举起一只拳头,喊了一声:“上,都上,不到天眼非好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回头嗔道:“什么时候都改不了你那‘大男子主义’。别忘了,不管出门还是在家,都是我在照顾你!”刚才说话的老人马上改口高喊:“不到天眼非好女!”这对老夫老妻的幽默引来大家一片笑声。说话间,老人们开始登山了,那个自称年纪最大的老人,健步走在最前面。15/15\n(7)我想看看老人们到底能否爬上山头。俗话说,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八十黄忠不服老,让无数垂暮之人心生豪情。但不服老,只是态度,身体情况还是得实事求是,爬高争胜,毕竟是一桩体力活儿。起初,我跟在老人后面,上到大约200个台阶的平台时,大多数老人开始休息。刚才他们在决定上山与否时,我也在场,一路上,他们不时瞥我一眼。我估计他们要到此为止了,怕他们难堪,便甩开他们先往上走。(8)台阶确实陡峻而湿滑,一脚踩上去,必须踏稳了再举步。爬到后来,每上一阶,都要举全身之力。漫山的青松翠柏环绕,细雨打在树梢,如旷野遥远的软侬私语;轻的风,细的雨,呵护着野花野草;最是那映山红,花枝轻柔,花朵潮红,似乎懂得自己正是人们心仪的美丽。被夹持在树木花草间的木质台阶,好似恢复了生命,风雨中,在脚下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而传来人语,在风雨草木的过滤下,续续断断。到了500级平台,前后望去,此时此地唯我一人。切莫急,趁着这个空当,缓一缓,恢复体力,看天看地看花草,俯仰之间,体味一番天高地阔,清洗一下心中尘埃。(9) 不一会儿,脚下人声渐近,低头看,几位老人已到眼前,而走在最前面的依旧是那位自称最年长者。他气喘吁吁,边走边回头招呼同伴,而脚下看起来却相当()。他朝我微微一笑,我也回以微笑。我知道他们要在此处休息,便离座而去。(10)终于爬上了制高点。天上云雾缭绕,有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蓝天刚从云雾中露出来,又迅速隐入云雾中。低头,一只巨大的“锅”()在更大的山坳中——这就是中国天眼啊,中国科学家的惊世杰作!所有的人都在低头观摩,举着各式照相机、手机,所有的人都在想办法使自己能与中国天眼同框。我一边欣赏着这科学家的杰作,一边想,那些老人能否到达制高点?究竟有几个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几乎是前后脚,一些老人已经上来了,率先到达的竟然又是那位自称年纪最长者!(11)说实话,我心下有些愧zuò,凭什么怀疑那些老人的体力?人老了,体力固然是要下降的,但除了体力,驱动人的内核却是热情和毅力,也从来都是热情和毅力。今天游人众多,许多年轻人止步山下,或半途而返,最终爬上山顶的大多是中老年人。那些老者看起来精力更旺盛,比他们年轻一些的人,爬上来了,看一看天眼,心事已了,便要返回了。也许,因为年事已高,出来一趟不容易,老人们兴致便格外高。他们在中国天眼前欢呼雀跃,转着圈儿从不同角度观摩,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他们观看着,游玩着,也不忘盛赞这盛世辉煌。他们都是经历过无数世事风云的人,他们有着漫长的纵向比较经验,他们更能体察到中国天眼后面所()的微言大义。7.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1)落()下(2)愧zuò()8.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A.轻盈放置蕴藏B.轻盈镶嵌蕴含15/15\nC.轻捷镶嵌蕴藏D轻捷放置蕴含9.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0.联系上下文,赏析文章中划横线的句子,(1)一位老人举起一只拳头,喊了一声:“上,都上,不到天眼非好汉!”(从人物描写角度)(2)几乎是前后脚,一些老人已经上来了,率先到达的竟然又是那位自称年纪最长者!(从词语运用的角度)11.文章的重点是描写登“天眼”的老人,但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12.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该谈你对最后一段中“除了体力,驱动人的内核却是热情和毅力,也从来都是热情和毅力”这句话的理解。【答案】7.(1).là(2).怍8.C9.内容:①环境描写,交代在一个阴雨天启程登“天眼”;②写出路程的艰难,为下文老人们登“天眼”做铺垫。结构:引出下文对老人们登天眼过程的描写。10.(1)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位老人在有人准备放弃时对大家的鼓励,表现了他的信心和勇气,也透露出作者的敬佩之情。(2)“竟然”是意想不到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吃惊,没有想到年龄最大的老人却有如此的体力和毅力,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赞美和敬佩。11.①使文章更加真实;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直接表达作者对老人们的赞美、敬佩之情。12.对事情结果起决定性作用还是人的毅力和做事情的热情。这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遇到困难,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解析】【7题详解】(1)落下:有两个读音,意为“因为跟不上而被弄丢在后面”时读làxià;意为“掉下,下降”时读luòxià。本文中根据语境“我落下过一场活动吗?”,“落”应读là。(2)愧怍:拼音kuìzuò,指惭愧,羞愧。注意“怍”的偏旁。【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填空。轻盈:形容人或物形容(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轻捷:动作轻快敏捷。根据前面的“脚下”,应与“轻捷”搭配;15/15\n放置:指搁置,安放。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句中形容中国的天眼犹如一只巨大的“锅”嵌入在更大的山坳中,应用“镶嵌”;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蕴含:包含在内。根据语境“中国天眼后面”可知,“微言大义”并未显露出来,应用“蕴藏”;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开头的“一路有雨,雨不大,一路有风,风亦不大”是环境描写,表明登“天眼”的时间是在一个阴雨天;雨天登山,山路湿滑,增加了登山的艰难,为下文没想到老人们也登上“天眼”做了铺垫。从结构上看,“颠簸几个小时后,到达中国天眼广场”引出下文对老人们登“天眼”过程的描写。【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举起一只拳头”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登“天眼”的信心和勇气;“喊了一声:‘上,都上,不到天眼非好汉!’”是对老人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大家的鼓励。面对老人的举动,也流露出作者对老人勇于登山的敬佩之情。(2)“竟然”本义是意想不到,表出乎意料;结合当时“我”的心理“那些老人能否到达制高点?究竟有几个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可知,“我”对年龄最大的老人居然有如此的体力和毅力登上“天眼”感到非常吃惊和意外,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对老人深深的赞美和敬佩。【11题详解】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第一人称叙述又称“主观叙事观点”,即行文中作者以“我”的身份和角度展开叙述,直接向读者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所感。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助于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内心活动的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和亲切感。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又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同时,全文通过“我”的视角来写老人们登“天眼”过程,也便于直接表达作者对老人们的赞美、敬佩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15/15\n“除了体力,驱动人的内核却是热情和毅力,也从来都是热情和毅力”这句话用“除了……却……从来都是”强调,体力固然重要,但对事情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的毅力和做事的热情,这位老人体力不如比他年轻的人,但是他却凭借着毅力和热情同样到达了制高点。他的行为启示我们:困难无处不在,但是只要我们用热情和毅力,相信自己,坚持去努力、奋斗、拼搏,那么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硕果。【二】(18分)坚定是生命的黄金韩青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②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以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15/15\n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当关,万夫莫开。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14.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16.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答案】13.B14.比喻论证,将坚定比作我们心灵的长城。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地论证了坚定的重要作用,有了坚定就能不怕一切外来的干扰,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5.首先,提出分论点:坚定要依据事实、做出合理判断。其次,以孔范高估长江的作用做出错误判断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的危害。最后,总结观点,盲目的坚定不可取,坚定要依据事实,在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16.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作用。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一切外来的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④没有坚定,人可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解析】【13题详解】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选项表述的观点错误。故选B。【14题详解】15/15\n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把坚定比喻成“长城”,是比喻论证。“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坚定的重要作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5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先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然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过渡的词语整理归纳。1)第3段分层如下: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以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2)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整理归纳层意。首先,提出分论点“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其次,以孔范高估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敌军不够飞渡”做出错误判断使得陈后主没有严加防范,兵败亡国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的危害。最后,总结观点,“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指出“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把坚定比喻成“黄金”,意在强调坚定的重要性。其次,结合文中表现“坚定”重要性的句子分析即可,1)结合第2段“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可知,有了坚定,我们不怕外来干扰;2)结合第1段“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可见,没有坚定,人们会走上错误之路甚至是不归路。3)结合第7段“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可见,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的更有意义和价值。【三】(15分)15/15\n【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解释:①雪子:即霾,南方称雪子,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jiá):敲击,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3)客此()(4)任意看数卷书()(5)鲁直所谓()18.翻译下列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1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20.甲乙两文各体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一点。【答案】17.(1).哪能(2).古人罚酒使用的酒杯(3).客居(4).随意(5).说(认为)18.(1)哪能想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2)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19.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20.[甲]①半夜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①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②休闲自在的看书③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解析】【分析】【17题详解】15/15\n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哪能想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焉得:哪能;(2)句意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3)句意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4)句意为:鲁直所说。谓:说(认为);【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焉,哪里;此,这样。(2)重点词语:欲,想;为,被;阻,阻挡。【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故可断句为: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甲文结合“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知表现了作者夜半赏雪的高雅情趣;结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知作者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表现了遇到知己的喜悦;乙文结合“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分析,写出了作者欣赏雪景、聆听雪粒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休闲自在的看书等雅趣。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境。【点睛】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15/15\n三、写作(55分)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答案】例文:一直在那段路上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题记 学习犹如一趟长长的列车,它从一个地方,带你到另一个地方。沿途风景迷人,但它却不会为你停下来。 初进站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迈入了初中的大门,面对焕然一新的学校和陌生的面孔。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紧张又有些开心。初一的生活平平淡淡,我们每天打打闹闹,有说有笑,聊着身边自认为有趣的事情,周而复始。谁又能想到,我们这趟列车,又即将转站。一年的时间,说长也很短,我们刚刚彼此了解,又不得不分离。可是没办法,我们也只能坐着这趟列车,继续前行,直到我们希望到达的终点。 中点站 列车已经行驶一半,我们见过太多人匆匆上车又下车。再次来到这个学校,心中少了些紧张不安,多了一份期待。同样的教室,只是坐着不同的人,他们已经褪去稚嫩的面孔,显出些许成熟和自信。中点站,是我们承上启下的一个转折点,没有那么轻松,当然也没到即将进站的紧张。在这趟列车上,我们依旧一起玩,一起笑,留下属于我们不一样的回忆。 终点站15/15\n不知不觉,列车即将到达终点。也许是我们经历过太多次的分离,把所有的分离都当做理所当然。最后这一站至关重要,这一站,我们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有的人脸上带着胜利的喜悦,有的结果可能不尽人意,可是列车没有停站,我们也不会轻易放弃。我们每天早起晚睡,紧紧抓住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希望在列车停下来的时候,给自己和期望的人一个最好的答案。很高兴在最重要的旅途中有你们相伴。世界这么大,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只是路上的行人,不会久留。所有的分离都只是为了你在成功时的相聚,不要害怕分离,因为你有全世界,而他们都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列车不会停站,既然有人下车,就会有人上车,它没有终点。所以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第一,审题。结合导语可知,“在路上”的“路”指的不是真实的道路,而是生活的道路、学习的道路、交友的道路、追求理想的道路、人生的某一段旅程等等,是虚指。“在路上”指的是一直到某一条道路上,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什么“在路上”?最直接想到的是自己在路上,还可以想到某个品德在路上,某种追求在路上等等。那么写“在路上”的什么呢?结合导语可知,要写的是在路上的经历与感受,可以写在路上的具体的一些事和感受,也可以整体写在路上的思考和启发,不管是哪一种,都要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成长,写自己在路上的收获,这个收获未必是成功,失败也是收获。第二,思路。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写作时先要缩小话题的外延,扩大话题的内涵。明确“在路上”的“路”是哪一条路,学习某个特长的道路、读书的道路、诚实的道路、交友的道路、追寻某个理想的道路、小学或初中生活的旅程等。然后考虑,要写这条路上的哪件或哪些事情,所选的这些事情必须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改变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行为等,在记叙的过程中写出自己在这条路上的变化、思考、成长。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选材时不要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思路仅仅局限在“我”上,而一旦突破“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了。可以写民族的振兴在路上,国家的复兴在路上,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在路上,社会风气的转变在路上,团队意识的凝聚在路上等等。第三,体裁。从具体的写法上讲,这个题目最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上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件、细节支撑,不可以空洞地抒情、议论。写学习路上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内容,写追梦路上迷茫、清晰的过程,写读书路上的许多收获等等。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