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2022·新课标I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4分)【答案】(2)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3)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社会、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17\n2.(2022·新课标Ⅱ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上千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分)【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3.(2022·江苏政治)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17\n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6分)【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4.(2022·北京文综)“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请完成下表。文化实践活动主题:(从“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中任选其一)地点:(地点应与主题相符,可从以下地点中选择其一,也可另选其他)备选地点:国家博物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城、京西古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鲁迅故居、中国科学技术馆、青龙桥人字铁路、798艺术区。推荐词:(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推荐地点的文化价值。100字左右。)17\n【答案】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解析】本题以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并以小论文的新形式出现,试题答案比较开放。本题通过“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等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推荐词的撰写,可分别联系文化生活中“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文化创新”等知识。5.(2022·山东文综)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2022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答案】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1.“今天,你还会写字吗?”《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开播以来,汉字书写问题成了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命运的忧虑。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手写文字的习惯已被悄悄颠覆,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的“汉字危机”17\n,已成为普遍现象。难怪有读者感叹“汉字走远了”,汉字俨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有专家呼吁,拯救“汉字危机”,应及时打响“汉字保卫战”。运用“汉字”的相关知识,说明打响“汉字保卫战”的理由。【答案】①汉字是当今留存时间最长的文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要求运用“汉字”的相关知识回答开展汉字保卫战的原因。学生可从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角度进行阐释。2.材料一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生存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棒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等。不同的剧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材料二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曲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了西方经典曲目受到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戏曲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年兴盛史,生存繁衍至今,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中国戏曲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曲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国戏曲吸收西方话剧、歌剧等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17\n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体现了这一点。3.2022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答案】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等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了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17\n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1月3日,教育部发文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8年抗战”改为“14年的零抗战”。这一修改能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是国之本,历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修改教材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历史的看法都会起到有益作用。这一修改能强化国家意识,让历史在年轻人心中扎根,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中小学教材中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合理性。【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牢记历史,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②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517\n.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1)弘扬中华文化有何意义?(2)请你谈谈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的看法。(3)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3)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④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⑤让我们共同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⑥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7\n6.2022年2月8日,央视举行了“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赢得了中央领导人的赞誉和全国观众的喜爱。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曾寄语《感动中国》:“希望中央电视台进一步办好《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进一步办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名牌栏目,让我们的媒体传播始终能够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十几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答案】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始终坚持媒体推介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创造了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有益经验。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和发展。17\n【解析】本题以《感动中国》为背景依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民族精神。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从立足于社会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等角度分析说明。7.北京某校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承担了接待法国学生参观游览的任务,以下是同学们设计的三条参观路线。请从中挑选一条线路,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阐述推荐地点的文化价值。参观游览路线路线一9:00-10:30国家博物馆中国瓷器展11:00-12:00正乙祠戏楼欣赏京剧12:00-13:30品尝北京传统小吃14:30-16:30参观天坛路线二9:00-11:00前往798艺术区游览11:00-13:00学习包饺子,品尝厨师改良的芝士饺子14:30-16:30前往国家大剧院欣赏由广州军区杂技团利用杂技的形式重排西方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路线三9:00-11:30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博物院12:00-13:30品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全聚德烤鸭14:30-16:30参观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推荐词【答案】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17\n1.2022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强势回归,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至第四集,《中国诗词大会》累计吸引2.75亿观众收看,节目话题总阅读量1亿多人次。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了一部中国文学史。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的原因。【答案】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依托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传统文化具有鲜的民族性。诗词作为传统文艺的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人们对其有强烈的认同感。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央视通过节目形式上的积极创新,受到了观众的好评。2.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其中56个民族各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方面;而56个民族在历史上又有一个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一体”的方面。统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承担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只能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对于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血缘世系、语言交流、文化性格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儒家文化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进行更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新阶段。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17\n【答案】①儒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佐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儒家文化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结构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儒家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④儒家文化在挑战中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到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从中华文化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皆可)3.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本,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解析】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题目限定的答题的知识范围——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答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等方面分析说明。17\n4.材料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材料二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运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答案】①材料一反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材料二反映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③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要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1)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民族复兴的实现。17\n(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阐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国富民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6.2022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用这束永恒的高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17\n(1)请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说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的高光。(2)请同学们就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提出活动建议。【答案】(1)①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鼓舞和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③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如:开展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举办传承与弘扬长征精神的知识竞赛。【解析】本题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本问要求学生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说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永恒的高光。本问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通过对设问的审读,明确本问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故本问可以从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伟大的长征精神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等角度进行说明。7.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17\n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2)有人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答案】(1)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该观点具有片面性。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这一意义上讲,题中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还必须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217\n)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设问的合理性并证明,又要指出它的片面性,并说明理由改正,最后再总结出正确结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这一说法正确,所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观点错误,片面,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同时还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