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①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特点: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2.怎么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推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9\n(3)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二、中华文化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文化的包容性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1)科学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9\n(2)时代性,即面向现代化,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3)民族性,即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革命传统。(4)开放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合世界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5)群众性,面向大众。(6)创新性,着眼于创新和发展。2.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的知识点注意与其它知识点综合的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个宏伟目标,我们要从具体小事去着手。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引用了《后汉书》中“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的句子,来表明政府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决心。正是因为有文字和书籍的记载,历经5000年的中华文明才能绵延至今。这说明9\n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C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我们为之而骄傲;近代中国,由于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渐趋衰微。为此,我们必须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要求我们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接受西方文化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③选项表述错误,对待西方文化不能全盘吸收。题目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要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①②④入选。选D。1.近十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这是因为①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全盘吸收9\n④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题目在,近十年来,中国已世界很多国家、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故①④入选。②选项表述与事实不符。③选项错误,全盘吸收的表述错误。选D。2.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姓氏文化,河南省图书馆推出“读家谱,树家风”活动。主办方指出每一部家谱都是一部奋斗史,是一个家族延续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谱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下列关于家谱的评述中正确的是①家谱是家族共同记忆的历史见证,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②家谱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形成完美人格③家谱是家庭代际之间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的主要途径④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①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④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A。9\n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1.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答案】C2.作家王蒙曾说:“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副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打着历史的典籍,老大早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可见汉字具有的重要价值①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①错误;汉字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③正确;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不能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3.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活动有利于A.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充分挖掘汉字的商业价值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C.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D.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9\n【答案】C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D。5.材料一: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材料三: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9\n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案】(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略(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教材上所说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关于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材已有明确的表述,即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分析说明即可。9\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