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学案)(学生版)【2013考纲解读】“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重点知识整合】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旨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修辞”条目规定了考生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方式,它们是:考点一:比喻【要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比喻的种类:24\n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考点二:比拟【要点解说】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24\n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比拟和比喻的异同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考点三:借代【要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4\n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借代和借喻的异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考点四:夸张【要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②缩小夸张。24\n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考点五:对偶【要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对偶的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24\n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考点六:排比24\n【要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排比的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考点七:反复(重现)【要点解说】24\n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反复的种类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考点八:设问【要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24\n★设问的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考点九:反问【要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反问的种类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考试说明》对“修辞”考查的内容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24\n比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辞格,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本体与喻体应当不属于同类事物或道理,但又有相似点,且二者离开越远,比喻越精彩;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在句中见到“像”字就以为是比喻,要知道,猜测不是比喻,如“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单一想像不是比喻,如“我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举例、列举也不是比喻,如“新时代,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像孔繁森、李素丽等”。另外,词的比喻义也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临时运用的,而词的比喻义是指通过词语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下来固定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应有的。如“他是个纸老虎。”“纸老虎”是比喻义,指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③比喻要贴切,要以“熟”喻“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切不可以“生”喻“熟”,越比越难懂。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特征代本体,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具体代抽象,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③部分代整体,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④形象代本体,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⑤专名代泛称,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这里要特别注意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在“喻”,可以改说成明喻或暗喻。从构成的基础看,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是冤枉!”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其他还应该注意的几种辞格的区别。比喻与比拟:比喻与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有区别:①比喻的重点在“喻”,十分注意并突出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在“拟”,干脆把甲当乙来描述,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了;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把侄儿宏儿当作鸟来描述,是拟物,不是比喻。②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现,但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本体与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号前句是拟人,分号后句是比喻。对偶与对比:对偶形式整齐,富于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记忆。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对称,字数要相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山中一夜雨,树梢万重泉”(串对)。而对比则是意义(内容)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形式如何。24\n设问与反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内。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关于“修辞”检测,考生首先应了解上述8种常见修辞的概念与种类,能领会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能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掌握要点就可以了,避免在名词术语上纠缠。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运用”。修辞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运用上,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文采飞扬,论理抒情意丰情浓。其次还应了解历年修辞方法考查的类型,既有单项考查,也有结合阅读和文学鉴赏综合考查,前者重在“理解、辨识”,后者重在分析运用。具体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辨识修辞格;②辨析修辞格运用是否恰当;③判断对修辞格修辞效果的分析是否恰当;④指出修辞方法所表达的意思;⑤用规定(要求)的修辞格表述一个特定的内容。特别是第⑤种(仿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修辞考查的趋势。考生应尤为重视。【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比拟例1、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对偶例2、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为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三比喻与排比例3.“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依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24\n(1)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四设问例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考点五所用修辞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例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错点探究】易错点一 借喻与借代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24\n例如: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易错点二比喻和比拟(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24\n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易错点三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历届高考真题】【2012高考试题解析】(2012·全国新课标)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2012·四川)20.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6分)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希望_______。(2012·山东)16.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24\n又如,还有什么用呢?(2012·辽宁版)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2012·江西版)生活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几句诗歌,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请你用动情的笔墨把它抒写出来。要求:(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2)运用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不少于200字。(2012·广东)23.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2012·湖北版)21.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2011高考试题】1.(重庆)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24\n①黑墨②黑钻石③黑夜④黑葡萄(1)此刻,她那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1),理由:。(2),理由:。2.(陕西)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3.(全国)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2010高考试题解析】1、(10年全国卷Ⅰ)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答:2、(10年广东卷)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一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白放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24\n蒙日的微分几何、蒙日学派牛顿的微积分、牛顿学派伽利略等人的天文计算18世纪大革命影响的法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A数学活动中心。B3、(10年山东卷)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别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4、(10年湖北卷)22.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4分)______________食物少煎烤住房环保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蒸油烟少节能灯照明____________5、(10年辽宁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24\n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情谊就想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6、(10年四川卷)20.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4分)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2009高考试题解析】1.(2009全国卷I)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例相同。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答:。2.(2009全国卷II)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答:。3.(2009湖北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我喜欢的书名:《》理由:。24\n4.(2009四川卷)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5.(2009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6.(2009浙江卷)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答:。7.(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上联上联新春对联教师办公室对联下联下联24\n8.(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9.(2009海南宁夏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答:。10.(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答:。11.(2009辽宁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答:。12.(2009天津卷)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24\n ,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⑵“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⑶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答: 。【2008高考试题及其解析】1.(08湖北)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上句:下句:【2007高考试题及其解析】1.(07江西)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答:2.(07全国Ⅱ)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像,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24\n答:3.(07广东)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4.(07湖北)右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答:24\n5.(07浙江)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6.(07江苏)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24\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