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2-2旧民主主义革命随堂练习人民版1.“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太平天国( )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011江苏单科)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选A。临时政府按照美国的模式建立了总统共和制国家,是西化的表现,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不是联邦制,排除B项。中国西化程度不如日本,排除C项。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与史实不符,比如袁世凯独裁专制观念未消,故排除D项。4.(2010年安徽卷)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4\n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6.(2012年杭州质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制定的,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公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为行使立法权的机关,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委员;临时大总统和内阁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B.关于参议院、总统、国务委员、法院的规定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甚至复辟行为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一定程度上仿照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解析:选A。“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是卢梭的主张,不是康德的主张,故A错误。7.(2011福建文综)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4\n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9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顾炎武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没有积极性。然后结合4\n所学知识对郡县制给出合理的评价。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列强对中国极尽污蔑之能事,这是由近代列强的强盛和中国的衰弱造成的,说明列强的侵略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在因素。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承认了列强在中国的权益,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造成的。第(4)问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要注意放到“冷战”的大背景下考虑,说明国际环境对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其意义在于确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