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点睛与高考突破专题08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变迁【2013高考预测】1.聚焦近现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化特征2.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进程的成因聚焦工业化进程的某个侧面,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3.聚焦区域经济,考察其历史开发的特点和成因4.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工业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综合性影响【难点突破】难点l.聚焦区域经济,考察其历史开发的特点和成因1.下列交通干线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是()①宝成铁路②鹰厦铁路③包兰铁路④兰新铁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部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材料一: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平?论者以为武昌地处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也。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盛,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石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材料二:湖北省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基地和原材料、能源基地,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新东风总部从十堰走向武汉。(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举措与武昌起义的关系。(2)新东风总部设在武汉,与十堰相比,具有哪些优势条件?28\n【解析】本题聚焦区域经济,考查了“中部崛起”这一热点问题。题目所列材料提供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人物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的实绩,而这些实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并且为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奠定了基础,但要注意此一现象属于“种瓜得豆”。解答第(2)问要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特别提醒】针对区域经济的分析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二是分析此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找出经济取得的成就,归纳其特点,形成理性认识。难点2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工业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综合性影响1.阅读下列两幅折射中国近代化重大变化的图片,说出两图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A.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为民主革命转变准备了最根本的因素C.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28\n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日至7月7日,在中国苏州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传出了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申遗备选项目的信息。其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已经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赫然在列。《行动指南》把大运河的特点归结为“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京杭运河沿线包括杭州在内的17座城市日前达成共识: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28\n(1)材料一反映了这一时期江浙地区呈现怎样的经济面貌?这一经济面貌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试举两例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杭州积极参加运河申遗活动的历史原因。你认为杭州为申遗成功,在“保护和传承运河文明”应做哪些努力?【特别提醒】中国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把握了上述内容解答此类题就较容易了。【易错点点睛】易错点l聚焦近现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化特征1.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28\n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图片反映的是()A.天津工商业调整完成B.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天津建成国际港大都市D.天津港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3.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工业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4.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28\n()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D.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提醒】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分析应把握两个层次一是要准确识记某个历史阶段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形成理性认识。【变式训练】1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2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②都由洋务派创办③采用雇佣劳动制度④由手工工场直接发展而来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相对集中于()A.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中上游一带C.京津地区D.通商口岸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28\nA.重工业基础薄弱B.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逐渐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地位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易错点2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进程的成因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是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28\n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请回答:(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28\n【特别提醒】对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成就的成因,应从内外因、主客观等方面系统分析。外因方面,看国际形势和列强侵华的强度,或是否有外援;内因,看社会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社会是安定的还是动荡的,统治者是促进的还是限制的;主观上,应看当事者的努力程度。【变式训练】1下列有关上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最早开辟的通商口岸之一②洋务派最先在这里创办近代企业③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所在地④中国军队曾先后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抗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的原因主要有()①日军的破坏与吞并②美国商品的冲击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④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的失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地区。据此请回答:(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区之一。结合有关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知识,说明该地区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因。(2)简述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的区位优势条件。28\n易错点3聚焦工业化进程的某个侧面,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材料: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唯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统一考试)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发生了不断变化。阅读以下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28\n材料二: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变化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认识。【特别提醒】28\n对于这种通过个案分析,考察、认识工业化进程、特点和影响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通识”性认识,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于这类问题解答,知识储备是前提,知识迁移是关键,人文底蕴是基础,它考查的是真正的综合素质。【变式训练】1.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2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3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5.6%下降为14.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74.4%上升到85.6%。同期,在进口方面,进口原材料的增幅较大,而进口机电设备的增幅减小。上述材料综合表明,我国()A.机电产品出口条件得到改善B.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C.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D.初级产品的国外市场缩小28\n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情况表(单位:万人)年份年底全国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乡村人口比重(%)194954167576510.60%4840289.40%195257482716312.46%5031987.54%195764653994915.39%5470484.61%1960672071307319.45%5413480.55%1962675381165917.33%5587982.67%1965725381017014.OO%6236886.00%1970825421007512.20%7246787.80%1975919701117112.20%8079987.80%——张秉忱《中国城市化道路求索》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在19781998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68个,城市人口从1.7亿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也从17.92%上升为30.4%。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1970—198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3%,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6%,但是,从1980—1995年,我国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水平4.2%,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汪利娜《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战略选择》材料三文件指出:要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1949年一1956年、1962—1975年我国城镇和乡村人口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概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发展“快车道”的原因。28\n(3)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是指加快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4.(1)趋势:1949年1956年城镇和乡村人口均有增加,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增长较快;1962年一1965年城镇人口下降,乡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2013高考突破】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的“长技”不可能包括()A.蒸汽机B.铁路C.轮船D.汽车2.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A.航运业B.采矿业C.冶铁业D.纺织业3.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洋务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8\n4.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企业主要集中于我国目前的()A.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B.京津唐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C.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辽中南工业地带D.东部沿海工业地带、京津唐工业地带5.19世纪90年代初,汉阳铁厂建成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光绪帝说:“地球半而凡属亚洲界内,中国之外,自日本以及南洋各国诸岛,暨印度皆无铁厂。……中国创成此举,便可收回利权。各省局、厂、商所需,即已甚广。”材料表明张之洞()①力图创建亚洲最大的铁厂②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③主张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④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重大贡献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6.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它孕育于明清(前期)时期B.洋务运动引进近代的先进技术对其起了诱导作用C.它采用近代机器化生产D.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7.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7.C解析: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之下,民族工业始终难以独立发展。8.以下对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开始多投资于纺织业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可以吸收传统的纺织技术②投资者的技术实力弱③投资者的资金比较少④弥补了洋务运动的空白28\n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9.中国民族工业在近代前期有两次短暂发展,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思潮深入人心B.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碍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充分发展10.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是()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性质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O.28亿1.66亿8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B.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要中国永远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国资本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11.建国初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其中对“合理调整”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家对资本的所有权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28\n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13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③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13.B解析:注意国营经济的建立使人民政府抓住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以及进行改造奠定基础。1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5.A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一化三改”,“三改”是为“一化”扫清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根本目的。16.新中国建国初期,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进行的重大举措,不包括()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B.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8\n17.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7.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8.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19.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A.思想的转变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C.企业产权的转变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20.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现代化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1.《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28\n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③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④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23.“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以下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火车等C.生产力发展对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D.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24.民国八年年底,有四位亲兄弟相聚在北京,一天他们在谈论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一些趣事:甲:1912年元旦我在南京做生意,正好赶上了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场面!乙:袁世凯刚当皇帝那会,我在无锡,看到无锡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很快啊!28\n丙:今年五月初大学生在北京天安门示威游行,我也参加了,最终迫使国民政府让步啦!丁:前两天,我从天津坐民航回北京,飞机飞的贼快!一会就到北京了。从这四个兄弟的言语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C.甲、乙、丁D.甲、丁2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其中“乘客不分男女座”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同,方便快捷C.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状况D.人们并没停止对新式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26.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中国最早传入有线电报的地区是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的技术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8\n27.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A西部开放,解放思想B.入世、市场经济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28.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电影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解析】:C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29.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定军山》剧照B.《歌女红牡丹》剧照C.《渔光曲》剧照D.《风云儿女》剧照30.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28\n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棒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⑧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31.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不断发生了变化。图一为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图二为建国初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图三为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申的变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2)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3)依据图二、图三提供的信息,指出我国工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认识。28\n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张謇是晚清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创办实业。他认为“富国强民之本在于工”,明确主张应“尽速讲求商务、工艺,以谋抵制洋货倾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18家企业,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然而,好景不长,1922年,仅大生一厂就亏损39万两。材料二: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材料三: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以上材料均摘自高中历史教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创办实业时提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张謇等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实业发展艰难,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28\n(3)分析材料三,说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联系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从“七大”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了扫清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4)分析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答案】(1)主张:反对外国经济侵略,主张“实业救国”。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主张: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工业化纲领。(3)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而三大改造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举措:政治上领导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经济上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通过土地改革,使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4)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33仔细阅读下面三幅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1)以上三图分别是我国哪一时期工业建设和布局的状况图?(2)据图说明中国近现代工业布局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3)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布局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你认为我们应如何调整工业布局?34.工业化是中国近现代的核心内容,它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n(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弱点?(2)概述1949—1956年,中共在工业建设方面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简要回答每次调整的主要内容。【答案】(1)弱点:①资金不足(投资少,规模小)重工业落后;③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④技术力量薄弱。(2)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①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以经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四家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兴办的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它们不仅给当时的上海人带去了最时髦的购物方式,还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百货业。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这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孙中山先生就对百货业特别有兴趣,他本人还购买过“先施”公司的股票。而四大百货的成功并不是一夜成就的神话。材料二(这些百货公司)男职员全部都穿“中山装”,女职员全部都穿蓝色的旗袍,全公司的职员都穿黑袜黑鞋,早上公司没开门,全部职员都进来了,限定一个门进来。所有的职员每个人都有一个胸牌,号码是“1”开头,你就在一层上班,是“2”你就在二层上班,所以那些管理员一进门就看你的号码,就知道你是在哪层上班。材料三、四大公司对中国近代商业的创新还有很多。比如,1917年的上海,女子就业人员非常稀少。但是,先施公司却率先雇佣女店员。永安公司不仅紧随其后,还把出众的女店员,比如把销售康可令金笔的28\n小姐当做明星一样来宣传和炒作。还经常在商场内组织职工进行大型时装表演,并首创企业生活类杂志《永安月刊》来引导消费。另外,发行礼券、代客送货、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演唱、赠送奖学金等一系列促销手段,都是这一时期具有永安特色的销售方式,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材料四顾客至上、职员统一管理、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力量,这些是现今全世界通行的管理措施,而在半个所世纪前的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已经广泛实施了,它们就是四大百货公司屹立商场屡试不爽的法宝。--------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四大百货传奇:实业救国时代的归侨梦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兴盛的主要原因。(3)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缩影,但总体来看,近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是明显不平衡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客观原因。36.书籍不只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纂的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其中讲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28\n(1)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古代典籍?(2分)《三字经》长期流传的原因有哪些?(6分)材料二解放初期,浙江省温州市深山之中的李山村流传着一本国民识字课本《李山书》。它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按“天文”、“地理”、“时令”、“称呼”、“入学”、“契约”、“喜事”、“杂货”等生活常识来分类,以温州方言押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如“修身六言”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洋货”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如“洋油洋灯,洋伞洋巾”、“显微镜”、“地球仪”等,可谓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密切相关。——新浪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2)《李山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4分)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李山书》的社会效果?(2分)(3)如果把《三字经》和《李山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你认为研究课题应当是什么?(2分)28\n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