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课外)一、(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松江府通判许君传(12分)[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后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边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荦(luò):明显,分明。6、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渔人甚异之B.怅恨久之C.水陆草木之花D.至之市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事迹。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①值母病笃②向者③而其弊始除④因潜请于布政辰公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2分)译:⑵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2分)译:【答案】6、(2分)A7、(2分)D8、(4分)\n①笃:严重②向:从前③始:才④潜:暗地里、偷偷地9、(4分)⑴(2分)先生到任后,惩罚了其中特别狡诈的几个人,商贩们都感动流泪了。(得分点:“至”“其”)⑵(2分)(许曾裕)就亲自丈量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不允许施工有丝毫差错。(得分点:省略句、深广)【解析】6、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通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信息点,比较判断正误。根据文段最后一句“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要判断许曾是爱民的,他的建议是“宽赦”,因为D错。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字词的古今异义,不可用念义替代古义,如本题中“向”“始”两词,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尤”“狡黠”“负”“工”“尺寸”,翻译后要疏通句子。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与赏析(49分)(一)(12分)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6、下列句中的“之”和“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n)。(2分)A.怅恨久之B.楚人怜之C.何陋之有D.辍耕之垄上7、下面关于本语段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蒙恬的先辈是齐国人,在其祖父这一辈才从齐国到秦国去的。B.蒙恬早年并非是将军,后来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C.秦始皇非常推崇蒙氏一族,对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都很信任。D.蒙恬和他的士兵曾在外东征西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上郡安定下来。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自齐事秦昭王事:②大破之破:③据阳山,逶蛇而北北:④信任贤之贤:9、翻译下列句子(4分)(1)蒙恬者,其先齐人也。(2分)翻译:(2)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2分)翻译:【答案】6、(2分)B7、(2分)D 8、(4分)①侍奉。②打败。③向北(进军)。④认为……贤能。9、①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2分)②于是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向北驱逐戎狄。(2分)【解析】6、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疏通文意,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相关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错,“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中的“居”不是“定居”,而是“驻扎”的意思。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8、\n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先”“使”“北”“逐”“将”,翻译后要疏通句子。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三、(16届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22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8、下列句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怅恨久之B.辍耕之垄上C.渔人甚异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①素善留侯张良素:_______________②亡去不义亡:_______________③项伯杀人,臣活之活:_____________④张良出,要项伯要:____________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n【答案】8、(2分)B 9、(2分)A10、(4分)①素:向来,一向②亡:逃亡,逃跑③活:使……活④要:同:“邀”,邀请11、(4分)①(2分)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故(或不同寻常的事)。(关键词:所以、非常。判断句“……者,……也”句子通顺)②(2分)期望项伯(或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背叛恩德。(关键词:具、倍,句子通顺)【解析】8、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之”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之”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B句与例句中的“之”皆为动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抓住各项语句表达的要点,仔细阅读文段内容,梳理有关信息,比较判断正误。A错,应该是“沛公的军营”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四、(16届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甲文】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n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文】 唐雎说信陵君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①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②。”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亦免冠徒跣 ( ) (2)休祲降于天( )(3)唐雎说信陵君( ) (4)破秦人,存赵国( )1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分)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B.与臣而将四矣不可得而知也C.秦王怫然怒卒然见赵王D.休祲降于天人之有德于我也1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2)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20、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都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乙文分析其作用。(2分)【答案】17、(4分)⑴光着脚 ⑵不祥 ⑶游说 ⑷使。。。。。。幸存。18、(2分)D19、(4分)(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2)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20、 (2分) 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反衬)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衬托)出了荆轲的沉着冷静。【解析】17、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n18、试题分析:D项的“于”分别解释为:从;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9、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休祲”“德”,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总结,从其语言上,行动上和他人的衬托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五、(16届湖北省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9月月考)(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①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宴饮。当时随从文馆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②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③,忽宫中除④殊,执政莫知所因⑤。越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宴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⑥,眷注⑦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注释】①晏元献公:即晏殊,北宋著名词人。张文节:北宋大臣。②昆弟:即兄弟。③东宫官:指辅助太子的官。④除:任命官职。⑤因:依据。⑥事:侍奉。体:规矩。⑦眷注:指皇上的眷顾。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帝许臣僚择胜宴饮潭中鱼可百许头B.适值御试进士而此地适与余近C.但无钱不能出耳无他,但手熟尔D.公是时贫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9、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张文节荐之于朝廷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胡不见我于王C.舜发于畎亩之中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10、下面对文本有关情节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晏殊做童子的时候便被推荐到朝廷,参加进士的应试。B.皇上选拔晏殊做东宫官,是看中他不参加宴饮社交,注重学习,为人谨慎厚道。C.晏殊没有参加宴饮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去参加。D.晏殊得到朝廷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刻苦学习。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n臣旬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答案】8、A9、B10、D11、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有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共4分。重点词“旬日”、“尚”、“别”各1分,语意完整、语言通顺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晏殊少年时,张文节(以“神童”名义)向朝廷推荐他,(朝廷)征召他到了京城。恰好遇到皇帝亲自面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一看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草稿还在,(我)请求(皇上)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等到(晏殊)进了翰林院(担任馆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子、幕僚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当时侍从、文官、士大夫各自设置宴席,以至于集市内的酒楼、坊间,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栖息之地。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去(参加),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一天,(吏部)挑选辅助东宫太子的官,忽然从内庭中批复,任命晏殊为(东宫官),执政的人不明白(皇上任命)所依据的(缘由)。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内的臣子、幕僚,没有一个不开心游玩、设宴赏玩,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得到回复(任命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却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解析】8、试题分析:A允许/左右B.恰好C.只,不过D.这,这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引出对象的介词,“向”或“给”。A.引出处所的介词,“到”;C.表示起点,“从”;D.表比较的介词,“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得到赏识的主要原因是诚实。最终被重用(官至宰相)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n六、(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责任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3分)(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年轻人,指他的学生)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19、填空:(3分)甲段文字选自《》,“说”是古代的一种( ),跟现在的( )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乙段文字选自《》20、在甲、乙段中分别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2分)甲:乙: 21、写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2分)(1)苛政猛于虎也()(2)昔日吾舅死于虎()(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子之哭也()22,翻译(3分)(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23、甲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乙段文字,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评价?(3分)【答案】19,捕蛇者说,文体,杂文,柳宗元,唐,礼记。20,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乙:苛政猛于虎也21,(1)比(2)在(3)等待(4)你22,(1)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2)孔子经过泰山傍边,有一位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23、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开放题,可答孔子有同情心、善于启发学生等。【解析】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化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古代的文体“说”“记”“铭”等。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然后分析主旨句,注意用原文回答。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n21、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孰知”“甚”“哀”,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3、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出具有爱心,同情心等即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七、(16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明史·杨继盛传》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①任:②益自刻厉17、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3分)【答案】16、(1)担负得起;(2)更加17(2分)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18、(3分)(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能紧扣杨继盛的经历中的某一点,引发出合理的积极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6、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7\n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任”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八、(16届山东省禹城市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陈晋之读书法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清·陈善《扪虱新话》【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遂无书不读( ) ②然旋读旋忘(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14、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12.于是,就但是13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14、示例:读书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就没有效果了。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解析】12、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n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处表达了读书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的道理。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九、(16届江苏省大丰市南阳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初检测)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1分)【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文】魏钟繇①,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⑥,最妙者八分⑦。(选自羊欣《笔阵图》)注释:①钟繇(yóu):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⑦八分:汉字书体名。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礼愈至(▲) (2)援疑质理(▲)(3)诞惜不与(▲) (4)皆书象之(▲)10、选出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A.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活板》B.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C.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11、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n▲▲12、两文同述求学之事,宋濂和钟繇身上都有▲的特点。(1分)【答案】9、周到提出给,给予写,书写(每空1分)10、B(2分)11、(1)曾经跑到一百多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求教。(注意句子翻译的顺序以及“尝”“趋”“执”等词的翻译)(2分)(2)等到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注意“及”“令”的含义)(2分)12、(1分)勤学好问【解析】9、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B为连词“来”;其他和例句都是“介词,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趋”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16届山东省荣成第三十五中学2022-2022学年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8—11题(8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n②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羲之之书晚乃善与朱元思书 B.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同舍生皆被绮绣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方其远出海门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羲之之书晚乃善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又尝自休于此邪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D.今为州学舍不足为外人道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11、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谈一谈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2分) 【答案】8、C9、A10、略11、略【解析】8、试题分析:C中二者都是“刚刚”;A:书法/书信;B:影响/穿;D:难道/句首语气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结构助词,的”;B:因为/用;C:在/对;D:建造/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n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一、(16届山东省荣成第三十五中学2022-2022学年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1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2分)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岁苦支备()(2)虽有少劳()(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4)臣怪之()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翻译:15、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答案】12、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13、每年劳累(劳苦)隐患(祸患)对……感到奇怪14、(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参加”改用“响应”也可。补出主语1分,“欣跃而来”1分)\n15、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解析】1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怪”这里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二、(16届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22届九年级10月月考)司马光好学(9分)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n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患记问不若人/未若柳絮因风起B.独下帷绝编/以为妙绝C.迨能倍诵乃止/蒙乃始就学D.或在马上/或以钱币乞之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3分)【答案】9、(3分)A10、(3分)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11、(3分)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解析】9、试题分析:A中二者都是“比得上”;B:断/消失;C:才/于是;D:有时/有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三、(16届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研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15—17题。(4分)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n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使子路问之()(2)何为不去也()16、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17、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1分)【答案】15、(1)派(2)离开16、苛政猛于虎也。(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17、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5、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试题分析:学生根据积累的具体语境,积累合理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7、试题分析: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四、(16届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2分)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n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注】:①宥(yǒu):宽恕。6、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2分)(ZXXK]A.又留蚊于素帐中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苛政猛于虎也7、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译:(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译:【答案】6、(2分)A7、(2分)B 8、(4分)①反:同返,返回。②若:如果。③生:使……活下去。④如:遵照,按照。9、(4分)(1)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2分)(2)于是鲁庄公让人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2分)【解析】6、试题分析:A与例句都是“在”;B为“到”C为“从”;D为“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B中“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说法不正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n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拆分”出来的词再进行“整合”成一句话。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十五、(16届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6分)贞元十九年,子厚又例①谪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为深博无涯涘。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②钱约不时赎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③,足相当,则使归。观察使④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⑤,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者,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注释】①子厚:柳宗元的字。例:依照惯例。②质:典当,抵押。③佣:受雇佣所得。④观察使:官名。⑤拜疏:向皇帝上奏章。⒖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⑴悉令赎归()⑵比一岁()⑶当诣播州()⑷益自刻苦()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不戚戚于贫贱B.誓生死不相背负至于负者歌于途C.无辞以白其大人不以物喜D.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而君逆寡人者⒘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则没为奴婢。⒙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n⑴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⑵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⒚文中的柳宗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___【答案】15、投(1)全部(2)等到(3)前往,到……去(4)更加16、D17、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则没为奴婢。18、(1)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2)(柳宗元)希望拿柳州换播州,即使再度获罪,死也无憾。19、被贬为永州司马闲暇时刻苦学习,词章博大精深,表现了他勤奋学习:被贬为柳州刺史,制订了条例和禁令,解救人质,表现了他关心百姓;冒再次贬官的危险,也要与刘禹锡换任职地,表现了他重情重义。【解析】15、试题分析: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表转折”;A:在/对;B:违背/背;C:凭借/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拆分”出来的词再进行“整合”\n成一句话。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9、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六、(16届广东省普宁市大长陇中学2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徙木偾表(9分)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9、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3分)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10、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B.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C.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11、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案】9、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10、D11、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解析】9、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n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表承接”;A:在/比;B:代词/动词;C:于是/竟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七、(16届新疆乌鲁木齐第九十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nB.固以怪之矣以中有足乐者C.宜多应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12、文意梳理: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线又是什么?他们为这次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4分)【答案】10、C11、(6分)(1)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即使没有被斩首,因戍守边塞而死的人也有十分之六七。12、(4分)“天下苦秦久矣”“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鱼腹藏书(或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解析】10、试题分析:C中二者都是“应当”;A:带领/大将;B:已经/因为;D:结构助词,的/到、往。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十八、(16届山东省庆云县第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凤笃学(4分)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选自李贽《初谭集》15、翻译划线句子(2分)\n16、有关“潦水流麦”的故事,中外都有。请再举两例。(2分)【答案】15、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16、华罗庚闹市读书陈毅吃墨水牛顿煮鸡蛋曹禺在澡盆里读书居里夫人小时候专心读书。【解析】15、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十九、(16届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12、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虽为将,信必不留/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B.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C.信度何等已数言上/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D.若亡,何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13、下列句子加点字字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B.王曰:“以为大将”/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D.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14、翻译下列句子(6分)(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n(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15、上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哪个著名的典故?因为韩信的命运都与萧何有关,民间有句俗语流传甚广,请写出这句俗语。文末“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一句蕴含着萧何怎样的态度?(6分)【答案】12、D13、C14、(1)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奇才。3分(2)大王素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3分15、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追韩信也可)1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分蕴含着萧何对让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决心之坚定,以及对认为韩信才学可以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无比自信。4分【解析】12、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是“以”分别是“把,凭借”,B项“以”分别是“做,以致”的意思,D项“之”分别是代词,他,凑足音节,无意义。只有C项“之”都是“去,往”的意思。故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1)数是多次的意思,(2)素是素来,平常的意思。\n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十、(16届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言文阅读4-7题。(16分)【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节选自陈寿《隆中对》)【乙】诏曰:“贤才,国之宝也。古圣王劳于求贤,若高宗之于傅说①,文王之于吕尚②。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③皇皇④于版筑鼓刀之徒⑤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鸿鹄之能远举者,为其有羽翼也;蛟龙之能腾跃者,为其有鳞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选自清·夏燮《明通鉴》)[注释]①傅说(yuè):殷人,传说傅说原在傅岩之野服刑筑墙,被殷高宗武丁发现任用为相,政绩卓著,殷出现中兴局面。②吕尚:周初人、,相传钓于渭水之滨,周文王出猎相遇,同载而归,立为师,后辅佐武王灭殷,建立周朝。③顾:副词,却。④皇皇:同“惶惶”,匆匆忙忙、急切的样子。⑤版筑鼓刀之徒:筑墙和杀猪的人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由是先主遂诣亮(2)然志犹未已(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对策分析中特别强调了怎么?举例说明。(3分)答:。7、刘备身为“帝室之胄”却能“三顾茅庐”,终成霸业。结合甲、乙两段材料,说说你对此有何评价。(3分)答:【答案】4、(4分)(1)拜访、(2)停止、(3)凭借、(4)率领5、(6分)(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2)君主能够把天下治理好,是因为有贤德的人才辅佐。6、(3分)重点强调“人谋”的作用。如曹操“以弱为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孙权地位巩固,是“贤能为之用”之故。7、(3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精于用人之道。【解析】4、试题分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本题没有特殊的实词,都正常翻译即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6、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7、\n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体悟能力。仔细阅读文段,理解句子的意思,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对人才的渴求。根据这点来评价即可。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十一、(16届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精骑集》序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A.一见辄能诵/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B.把卷无几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C.比读《齐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D.心善其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1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例句:故虽有强记之力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何陋之有(《陋室铭》)1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3分)(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的“二物”指什么?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D13、B14、(1)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3分)(2)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几万疲弱的士兵。\n15、不勤和善忘。启示:不能依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用功;要注意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的智慧来提升自我;学习中遇到问题要主动想办法解决。(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2、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项是“代词”,C项是“动词,去、往”的意思,D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只有B项与例句意思和用法相同。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十二、(16届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阅读秦观《精骑集序》,完成8—11题。(14分)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注释】①暗疏:默写。②自惩艾:告诫自己注意改正错误。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④\n勒:编辑。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辄复不省()②然负此自放()③心善其说()④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常废于不勤B少而不勤C而聪明衰耗D而常废于善忘、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喜从滑稽饮酒者游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作者把他编写的古代散文集命名为“精骑集”,其含义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8.(1)①记住②仗恃、依仗③认为好(对)④大概、恐怕(2)B9.喜/从滑稽饮酒者/游10.(1)我的三千精锐骑兵,足可以战胜你几万瘦弱的步兵。(2)以(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11.作者读史受到启发,认为读书也要选择精品,以少胜多,可以事半功倍。【解析】8.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n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敌”是“战胜”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并通译全文,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分析作答即可。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十三、(16届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选自〔明〕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榎(jiǎ)楚:分别是灌木的名字,古代常用来做为刑具,这里指用木条或棍棒抽打。②悛(quān):悔改。③抟(tuán):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剥夺。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其子仅有是儿()②责必涕泣以请()③杖之愈峻()④其子不复敢言()(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艾子笑而释之A.得而腊之以为饵B.朝而往C.而吾以捕蛇独存D.黑质而百章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1)孙抟雪而嬉(标在动宾之间)(2)寒战之色可掬(标在主谓之间)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2分)吾为若教子不善邪?译文:(2)(2分)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文:11、艾子最后为什么“笑而释之”呢?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阐述理由。(2分)\n【答案】8.①这②流眼泪③更加④又,再9.(1)孙抟/雪而嬉(标在动宾之间)(2)寒战之色/可掬(标在主谓之间)10.(1)我替你教儿子不好吗?(2)(2)所以写了这篇说,来希望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11、艾子明白了儿子的意图:儿子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碍于尊重父亲,不敢直言违抗,所以最后笑而释之。【解析】8.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段,理解文段的意思,可以看出,儿子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碍于尊重父亲,不敢直言违抗,艾子明白了儿子的意思,所以最后笑而释之。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