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一脉说家训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22年第十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B.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C.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D.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12\n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B.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C.“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C.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D.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①。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②,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③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④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12\n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注:①勤于长养:尽心尽力赡养老人、抚养子女。②雅道陵迟:合乎道德规范的正道衰微不振。③逸足:快步。④治中、别驾:汉代官名。治中,州刺史的属吏,主管文书案卷;别驾,汉代州刺史的佐吏。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统在树下坐:让……坐B.始当展其骥足耳骥足:马蹄C.先主见与善谭谭:同“谈”,谈论D.初不顾谢谢:道歉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说明庞统具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共语自昼至夜②每所称述,多过其才③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④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⑤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A.庞统年少时朴实而又不外露才华,在他二十岁时候拜见颍川司马徽而得到司马徽的盛赞后,名声才渐渐显扬起来。B.庞统每每夸耀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言过其实,目的是想在乱世之中淳化社会风俗时尚,增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公益心,让人们去仰慕仿效完美的人去做好事。C.吴将鲁肃致信刘备,夸耀庞统才略,诸葛亮也在先主刘备面前夸奖庞统,刘备当面考查后也很器重他,而且亲近信任庞统仅次于亲近信任诸葛亮。D.先主刘备攻下成都后在成都举行了庆功宴,宴会上庞统对刘备的得意之话语进行了理性的评价,却招致刘备的不满而被逐出宴会。后因刘备有后悔之意又被叫回到宴会之上。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5分)(2)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此诗为作者流放吴中幽居沧浪亭时所作。8.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夏意的?请简要分析(5分)12\n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以塞忠谏之路也(2)无丝竹之乱耳,.。(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学而不思则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金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厚积薄发不事雕琢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12\n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文学不应高高在上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B.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优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C.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D.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E.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分)12\n(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6分)(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8分)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B.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C.借《江南style》走红的韩国明星鸟叔为昔日反美道歉的举动,获得了美国民众的肯定,但也招来其他网民的风言风语。D.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上高原、下矿井,访农家、进社区,推出一大批来自一线、感人至深的报道,激发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共鸣。B.在两会的遏制态度、刚性需求几乎消耗殆尽以及投资需求的观望气氛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房价如何调整备受关注,楼市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C.中国电信关于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垃圾短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对涉及的违反集团相关规定的基层企业进行了调查处理,以此表明治理的决心。D、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为我国航空的发展制定总体战略和阶段性规划,为航空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依据。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个字,。。。,,,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娇耳”即后来的“饺耳”、“饺子”。①它的意义非常单一,可见它被创造的原因,就是饺子的出现②可以看出这种食品的源远流长③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④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⑤“饺”是形声字,表一种有陷的半圆形面食⑥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从“饺”这个字的诞生A.⑤③⑥②④①B.④③①⑥②⑤12\nC.⑤①③④⑥②D.③⑤①⑥②④15、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因为这一篇名为《记忆》充满感情和幽默的毕业致辞在网络迅速走红,被学生亲切称为“根叔”。在他的2000字演讲稿里,还有“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一连串网络热门事件和流行语。“根叔”的演讲风格迅速成为引领校长毕业致辞的新风尚。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在该校2022届毕业生致辞中急速跟进:“华中科大的根叔说,‘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我还想再补充一句,‘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自称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李晓红用激情四溢的致辞“对于我,你们可以选择‘爱我或者不爱我’,而对于你们,我只能选择‘爱你们或者更爱你们’”,博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随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也用了流行歌词“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用了“呜呜祖啦”、用了“杜拉拉”、用了“纠结”等学生会心一笑的词汇。“根叔”式的演讲迅速走红,给官话套话成定势的高校毕业演讲注入一股清新风气。对此,你怎么看?请用简洁的语言表明观点和理由,100字左右。16、仿照示例,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完成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失败就是无知加上懦弱,并拒绝如水的上善品质;成功就是,;平庸就是,。六、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来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曲沃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C(曲解文意,原文“12\n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2.A(B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C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3.D(“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二、古诗文阅读(一)4.B(骥足:喻指杰出的才能)5.C(①更能体现的是才华;③看到别人的优点,知人之论;④治理耒阳县的失败)6.D(不是在成都举行宴会,而是涪城)7.(10分)(1)您乐善好施敬慕美名,很像(有些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不多),也称得上是一时的杰出人物。(“好施慕名”“虽”“佳”各1分,语意2分)(2)刘备采纳了(认为……是对的)庞统所说的中等计策,随即(用计)斩杀杨怀、高沛,回军进攻成都,所过郡县纷纷(都)被攻克。(“然”“即”“克”各1分,语意2分)(二)诗歌鉴赏答案(11分)8.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三句选取夏日特有的事物石榴、树阴、日,并着以“明”“满地”“当午”和等词语扣住诗题,第四句更用梦醒时流莺的鸣声作反衬写出了夏日清幽静谧的氛围。9.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悠闲旷达、宠辱偕忘,忘怀得失的心境。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树荫茂密深邃,阒静之中时歇时现流莺呖呖之声,明媚宁静清幽的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寂落寞。(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10.默写(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2)无案牍之劳形(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4)思而不学则殆11.(1)D(3分)B(2分)E(1分)(A项文中只是说严歌苓“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成写作的第一主题。”韩寒这些青年作家“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并没有讲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这个特点。C项文中对爷爷和自己的相似点是不确定的判断。E项文中谈到了《金陵十三钗》改编成电影之后,原著的基本精神没有改变,“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无中生有。B项前边两句正确,最后一句文中并无明确依据。D项完全正确。)(2)①语言的训练:严歌苓经常阅读传统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原著,提高自己语言表现力;②知识的储备:除小说外,严歌苓还阅读政论、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③素材的积累:严歌苓平时非常注意搜集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和细节;④技巧的研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严歌苓多方尝试故事的表现技巧;⑤思考的深入:创作时深思熟虑,甚至陷入狂躁忧郁之中;⑥文化的积淀:既注重东方文化的继承,又注重西方文化的吸收,使她具有国际视野。(以上6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3)①他们未曾经历动荡的历史和灾害的年月,他们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②他们更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与个人的苦闷;③他们和西方青年作家有着类似的文学命题,使他们更易与国际接轨。12\n(以上3点,每点2分)(4)表述观点:文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想象。(2分)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最终目的。(1分,答出“基础”或“目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词,即可得分)严歌苓创作《《陆犯焉识》》即以其祖父为生活原型,同时又通过陆焉识的故事表达了她对祖父生活时代的深刻思考和追问。(2分)②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手段和艺术特征。(1分,答出“手段”或“艺术特征”或者意思相近的词,即可得分)为了将陆焉识的形象塑造得丰满而逼真,严歌苓除了搜集有关祖父的资料外,还通过疯狂的想象将有限的几篇素材黏合起来,而想象本身又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2分)(这道题必然是辩证统一的观点是最佳答案,写单方面的可以酌情给分)语言文字运用12、B(A.语义重复。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B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观。C.不合语境。风言风语:私下议论、暗中流传的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D.望文生义。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13、DA、搭配不当,“广大新闻工作者”与“激发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共鸣”不搭配,B成分赘余,“几乎”与“殆”重复。C语序不当,应把“中国电信”放在“给予”前面,“关于”作状语,必须放在句首,用逗号隔开。14、D15、略。开放性试题,有观点有理由即可。16成功就是睿智加上勇敢,并秉持如山的坚实信念;平庸就是糊涂加上苟且,并依附如风的虚幻追求。17、.作文材料没有对两个孩子的是非对错做任何评述,因此,给学生审题立意造成一定的障碍。[评分细则]新材料作文,内容是两个孩子为一个橙子争来争去,经过协商达成平分的协议,结果却没有得到最理想的结局,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一个故事,其中心含义是:充分有效的沟通,是使事物价值得到最大利用的前提;而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造成了事物价值的一半浪费。两个人不能说没有协商,也进行了一定的相互合作,但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两个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但却都没有告诉对方,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结果没有完全得到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所以,材料的中心立意就是:在合作中要充分有效地沟通交流。谈沟通交流的,就是最佳立意,在立意上就可以归入一类卷。例如:“充分的沟通是合作的前提”“在沟通的基础上各取所需”“事前充分沟通,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沟通、交流、双赢”“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或者从反面角度立意:“看似公平的分配不一定能实现人或物的最大价值(最大利益)”“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公平”“不能只求公平,不求实效”“民主协商不一定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缺乏充分的沟通,常常不能使问题得到最完满的解决”‘盲目的相争常常会使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等等。以上立意都可以算作一类卷的立意。二类卷的立意:只谈合作,不谈沟通。虽然高考评分标准的一二类卷立意都是符合题意,但既然分为一二类卷,说明二者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谈“合作”也算是符合材料含义,但与材料的最佳角度还是有些距离,所以归入二类卷。例如:“合作则利,相争则弊”“合作共赢12\n”“精诚合作”等等;或者只谈目标的重要性,这也归入二类卷,如:“目标比方法更重要”“目标不明确,即使方法得当也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实际上,二人的目标是都明确的,就是没让对方知道,缺乏沟通)”三类卷的立意:明显地偏离了题目材料的含义,如一味赞美民主协商,或者说公平就好,凡事双方高兴就好;或者说“和谐比什么都重要”,这些话都不错,但与题目材料脱离太远,归入三类卷。还有的文章谈选择,或者谈价值,谈物尽其用,这也离题太远,归入三类卷。四类卷的立意:与题目毫无关系,比如“乱扔果皮果肉,破坏环境卫生,立意为保护环境,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风马牛不相及,归入四类卷。作文评卷,分项分等打分。内容项,表达项,特征项各占二十分。然后每项的二十分又分为四个等级。五分一个等级。一篇作文,先看立意,看立意是否准确;结合着内容是否丰富,材料运用是否得当,能否表现中心,确定内容项归入一二三四类中。二看表达。语言只要通顺,结构只要完整,就要从二类卷入手,偶然有个病句,也不要紧,也可归入二类卷。如果有几个优美句子,或者很流畅,就要进入一类卷。如果有三到五个病句,或者连续出现不同的错别字五个以上,表达上就要归入三类卷。如果结构上有重大缺陷,或者字体潦草看不懂,或者病句多得难以卒读,可以归入四类卷。三看特征。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有文彩,或在某一方面有创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就可以给特征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有一方面即可。特征分一般在内容和表达项的基础上进行浮动,高低一类或同类打分,但不能跨类。要敢干打特征分。参考译文:庞统,字士元,襄阳郡人。年少时为人纯朴不露机智,没有人认识到他的真才实学。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有知人之明,庞统二十岁上前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摘桑叶,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进行交谈从白天一直到夜晚。司马徽十分惊异庞统的才识,赞赏庞统真是南州士子之首,自此庞统名声渐渐显扬开来。以后庞统受本郡任命为功曹。庞统秉性注重人伦道德,尽心尽力于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当他夸奖评论他人时,总是言过其实,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庞统回答说:“如今天下大乱,合乎道德规范的正道衰微不振,好人少而坏人多。要想淳化社会风俗时尚,增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公益心,不把值得赞誉的人夸说得更为完美,他们的名声就不足以让人们去仰慕仿效,无法使人仰慕仿效好的行为,则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将会更少。”东吴大将周瑜协助刘备夺得荆州,因功兼职南郡太守。周瑜去世了,庞统扶送周瑜灵柩到东吴,东吴很多人士都听到过庞统的声名。当庞统辞别吴主西归荆州时,这些人便齐聚在昌门相送,陆责力、顾劭、全琮都赶来了。庞统说:“陆君可说是匹驽马,但实际却有余力;顾君可说是条驽牛,但却能负重而道远。”又对全琮说:“您乐善好施敬慕美名,颇类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一般,但也称得上是一时俊秀。”刘备兼任荆州牧后,庞统以州从事身份代行耒阳县令,因不理县政,被免除官职。东吴将领鲁肃写信对刘备说:“庞士元不是一个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让他担任治中、别驾之类的职务,才能让他施展高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提过此类建议,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作一番深谈,由是十分器重庞统,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刘备对庞统的亲密信任仅次于诸葛亮,庞统由是与诸葛亮一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从刘备领兵入蜀。益州牧刘璋在涪城会见刘备,庞统向刘备献计说:“乘今天晤会之机,可将刘璋抓住,这样将军不需劳师动众即可坐得益州(拥有一个州的领土)。”刘备说:“刚入别国,恩德威信尚未建立,这种事是不能做的。”刘璋返还成都,刘备承担起替刘璋北上征讨汉中张鲁的使命,庞统再次劝说刘备:“12\n暗中选派精兵,昼夜兼程急行,抄小道袭击成都。刘璋既缺乏领兵作战的才干,又素来没有预防戒备,我方大军突然赶到,一举便能夺得成都,这是上策。杨怀、高沛,乃刘璋手下的名将,他们倚仗手中的强大兵力,据守白水关,听说他们曾几次写信劝说刘璋,要刘璋把您打发回荆州。将军未到达白水关时,先派人去告知他们,就说荆州形势危急,准备回军救援,同时下令我军将士整理行装,佯装即将撤还的样子。杨、高二人既钦佩将军的英名,又高兴您撤离益州,估计他们一定会轻装前来拜送将军,将军可乘机下令将他们捉拿,进而进关收编他们的军队,迅即挥军攻打成都,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联络荆州兵马入蜀,然后慢慢设法一步步攻占益州,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而滞留此地,必然陷入严重的困境,切不可如此长久拖延啊。”刘备采纳庞统所说的中策,随即用计斩杀杨怀、高沛,回军进攻成都,所过郡县纷纷(都)被攻克。刘备在涪城召开庆功大会,大摆筵席饮酒奏乐,在席间他对庞统说:“今日聚会,可真快乐。”庞统说:“攻占别人的国土却认为是件乐事,这不是仁义之师所为啊。”刘备已经喝醉,故此大怒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的话很不得当,应该马上给我离席出去!”于是庞统转眼间即退席而出。刘备很快就感到后悔,忙派人请庞统回来。庞统回到席间,刚开始对刘备不理不睬也不道歉,只管像开始那样吃喝。刘备问他:“刚才的谈论,究竟是谁不对?”庞统回答:“咱们君臣都有错。”刘备听后大笑,筵席上气氛仍像开始时一样热闹欢乐。刘备军队进围雒县,庞统率军攻城,被乱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庞统死后被追封爵位为“关内侯”。追加谥号为“靖侯”诗歌鉴赏译文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背景 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赏析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12\n(《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特点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点评】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