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新余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2022年4月10日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防空识别区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已经赶不上以高空、高速为特征的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了尽早识别、分析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防空识别区,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与拥有固定范围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一般划设在领空外,而且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领空范围。但是,有时防空识别区也会覆盖部分领空,特别是远离本土的岛礁。如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覆盖了钓鱼岛空域。防空识别区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最早独创的一种新型预警模式。早在二战期间,面对轴心国的威胁,美国就曾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加强沿海空域预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冷战期间,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更加有效地协调美军各作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于1950年正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防空识别区”由此诞生。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因此,各国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国际法依据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国际法中的“只用于和平目的”的原则和《公约》中赋予的沿海国的权利,各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一些模糊规定进行解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划设防空识别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处于国际法的“灰色地带”。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包括领空和公共空域两部分。在公共空域的防空识别区并不是一国的领空,因此任何国家都不能在该范围实施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但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可以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否则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防空识别区的处置原则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默认和遵守,但各国选择的处置方式各有不同。2022年9月,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进入北美防空识别区,美国军方紧急派遣多架F-15战斗机近距离跟踪伴飞,整个伴飞过程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最终以图-95返航而结束。一般情况下,各国都采取比较克制的行动来应对防空识别区内的突发情况,但也有特例。1987年12月9日,苏联的图-16轰炸机一度突破日本的防空识别区,闯入冲绳领空。日本海上自卫队战斗机不得不实施警告射击,迫使图-16返航。(选自2022年1月《百科知识》)1.下列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是为了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B.防空识别区是各国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12-C.防空识别区诞生于1950年,在冷战时期,是美国迫于苏联的安全威胁而正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D.防空识别区是在航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空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建立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在领空内可以行使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而在公共空域内的防空识别区则不能。[学优高考网]B.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原因在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单方面行为。C.美国最早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是源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威胁和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D.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虽然有法可依,但不够明确,各国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规定进行解读。B.美国之所以用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是因为美国拥有发达的军事技术。C.一国防空识别区在他国航空器擅自飞入时,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D.日本战机对突破其防空识别区的苏联图-16轰炸机实施警告射击,没有按照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去做。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沈复①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睦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啄②问之。应曰:“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己过矣!”余日:“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12-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已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兴发,袖出铁笛,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则挟伎哄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阑归卧。(有删节)〔注释〕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适腕底无闲适:恰逢 B、门带清流 带:环绕C、袖出铁笛袖:衣袖 D、兴阑归卧 阑:残尽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膛西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何来之迟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C、实则挟伎哄饮而己 位卑则足羞D、叩之,亦无应者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应友人之约去来鹤庵相聚,因路途不熟,误以得云庵为来鹤庵,在得云庵居者的指点下,最终得以与友人欢聚。B、来鹤庵墙内多竹,环境清幽,深闭的小门须用墙穴中的石头敲击方能使院内的人听见,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C、竹逸和尚居处雅洁,其好客善饮,沉静少言,又与众人赏月听曲,可见其不拘泥于佛门的清规戒律,颇有生活情趣。D、众人同登放鹤亭,长空映月,从林披霜,万籁俱寂。星灿弹琴,忆香吹笛,这与作者家乡苏州的串月胜会其乐迥异。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5分)(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6分)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5分)10、名篇名句默写(6分)(1)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2)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3)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6)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1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红山楂矫友田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惟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12-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选自《当代》)(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2)本文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作用。(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杏林漫山杨逸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12-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节选自2022年4月《南方日报》)[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12-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8分)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冠冕堂皇禁固食不裹腹干(gàn)练B.逆来顺受休憩礼上往来纨绔(kā)C.摧山坼地盎然义愤填膺桅(wéi)杆D.响誉中外滞留磨牙吮(yǔn)血寒暄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何防备展览会以及珠宝店的贵重品免遭盗窃,这是目前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B.特别是那些可能阻碍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因素及其新的历史表现形式,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C.文化公园经过一年的精心打造,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大型山体浮雕《灯会溯源》即将完工,并于春节灯会期间正式向游人开放。D.我生在新余,长在新余,仙女湖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15.下面是杜甫名为《恨别》的一首小诗,中间两联残缺,请根据律诗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填进空缺处。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A.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B.思家步月清宵立兵戈阻绝老江边C.阻绝兵戈老江边步月思家清宵立D.步月思家清宵立江边阻绝老兵戈16.将下列五个关联词语填入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请将适当的序号填在关联词语后面。__①__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__②__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__③__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__④__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__⑤__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⑥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⑦或繁琐难懂。⑧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⑨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答:以致________ 其实________但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就________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6分)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去。①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12-“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2-新余市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答案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B(表述过于绝对。应该是“是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2.C(不包含珍珠港事件)3.B(结论错,不是说明军事技术的发达,而是说美国重视国家安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4、C(从袖子里,名作状)5、D(D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A修饰;顺接;B为什么;什么地方;C表判断,是,就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就。)6、B(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张冠李戴,由原文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可知“来鹤”二字不是写在小门门额上的。7、(1)因为时间临近傍晚,(我们)约定在以后游览。桂花盛开时到这里(来看)是最好的,到花下饮一瓯清茶(2)如果此时熟睡,未免辜负这明亮柔和的月光,哪里能找到一处地势高而平旷的地方,一同(尽情)欣赏月色,或许(才)不会虚度如此美好的夜晚吧?(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3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3分)。9.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1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3分)(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10、名篇名句默写(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1)(5分)CE(2)(6分)①插叙的结构艺术; ②对比(衬托)手法,分析略。(3)(6分)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4)(8分)第一问答案要点:(1)和蔼;(2)富有爱心。分析略(2分)第二问: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张老师通知砍山楂林以及故事结束后的言行,使小说展开自然,线索更清晰。②烘托母亲的形象,揭示红山楂的内涵。③深化主旨,使本文的感情不仅超越了母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大美。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12-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答案C.解析A.禁锢食不果腹B.礼尚往来纨绔kùD.享誉中外磨牙吮shǔn血14.答案:B.解析A.否定失当,删去“免”字C.中途异辙,将“经过”放到“文化公园”前面D.主客颠倒“我对仙女湖的传说并不陌生”。15.答案A16.(5分)答案:以致⑤其实⑧但是② 因为⑨就⑥ 解析:①前后分句为转折关系,应填“但是”。②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结合语境可填“以致”。③由固定搭配“一……就”推知应填“就”。④该句紧承上句,语意有转折,可填“其实”或“但”。⑤该句为因果复句,可填“因为”。17.(6分)答案 示例:(1)生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人生重在经历。(2)人不能有贪欲,贪婪的人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解答写启发类的题目,首先要把握文段主题。文段中狐狸为吃葡萄(得),先“瘦身”(失);吃肥后要钻出来,再次“瘦身”(失)。两次“瘦身”的结果(人生收获)在于:品尝到了葡萄的美味。得失的主题非常鲜明。然后,就可根据要求和文段内容组织答案了。12.-12-六、写作(60分)【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个小的情景对话,表现的是沙子和珍珠的关系。这里的沙子和珍珠,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象征,珍珠象征的是人才,沙子代表的则是普通人。本题立意的第一个突破点在“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由此可以立意为:人要胸怀大志,追逐梦想。第二个突破点在“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由此可以立意为:平凡者自有其价值;不要因平凡而自暴自弃;活出平凡人的意义。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写作主题为:平凡与杰出。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使整个文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比如,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这也是很好的角度。【佳作展台】那蜕变珍珠与沙粒,那位年轻人怎么那么熟悉,他的遭遇虽与我不尽相似,但那是我的缩影。他的起点是沙粒,我会看到他的蜕变,看到他成为珍珠,因为只有那蜕变才能……而我,起点连沙子都不是,只是海边那泥砾。我羡慕过沙子,羡慕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也能放出光芒,海边的散步者有时也会捧起他们撒向大海,去感受那蔚蓝的大海,甚至有时会簇拥着那珍珠。但我呢,只是那泥砾,无人问,无人看,他们嫌我丑陋,嫌我肮脏,等待我的只是不屑的一瞥及海水无情的浸染。-12-我默默地低着头,看着沙子,羡慕着他们,幻想着珍珠的样子,幻想着他们的生活。有些沙子被那海水冲到我的身边,他们也是对我一瞥,傲慢,傲慢,只有傲慢!我只能把头埋得更低。这些日子她每天都来,每次都捧起一捧沙,撒向大海,然后眺望着那无际的大海,伴着夕阳。我也想被她捧起,可是她从来都没到过我这里,我周围都是泥砾,她会像别人一样看都不看我一眼.我该怎么办?我在这泥砾里,可我要成为那沙子,我要让她看到我,把我撒向大海。我每天努力地向那海水能冲到的地方前进,一年,海风的洗礼,人们的践踏,我咬着牙,终于到了那海水能冲到的地方。我看到了充足的阳光.我想我的机会来了,我会在阳光的照耀下,赶走我身上的污水,去除我那股阴湿的味道,最终成为那沙粒,但我的周围还是那么多的泥砾,他们怎么没有变成沙粒?浸染,强光,践踏,没有多少泥砾会成功的,但我想被她捧起,她依旧隔一段时间来一次,我咬紧牙关。又是一年,我忍住了,我的周围还是那些泥砾,但我在阳光的照耀下会放出光芒了。我忍受住了,我做到了,但这些日子她没有来,我依旧坚持着等待她,忍受着一个沙子所需忍受的。这天,她来了,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开心,她对着大海大喊着。我明白她将去另一个地方了,下次再来到这个地方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她回过头来,视线转到我这里,我以为我的机会来了,因为我在这泥砾中最耀眼。她向我这里靠近,越来越近,我紧张得要死,我明白我的命运即将改变。我等待着,闭上了眼,可被捧起的感觉迟迟未来到。我睁开眼,她捧着一粒珍珠,她笑着走了。我失望极了。但她在未来的某天还会来的,我相信,而我要做的就是继续忍耐,将自己打磨成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名师点评】文章紧紧抓住材料立意,运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通过“我”的内心独白,生动地表现出自己不断地向虚指的“她”靠近,希望得到赏识的过程。最终,当“她”走近“我”的那一刹,拾起的却是珍珠。“我”当时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坚信自己最终也会成为一颗珍珠。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情感丰富,格调很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