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年上学期泰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阶段考试试题答案1.B。A项,“思维不再受制于因果关系”错,大数据可以使人的思维突破有限的因果关系,但不能使人的思维突破因果关系,因为人的思维始终在因果关系中;C项,促成文明时代到来并非主观意图,而是客观结果;D项,也有学术技能的差别。2.D。D项,结合文本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史学家面临的将是如何突破数据无限的难题……一旦史学家陷入史料的无限之境而又无技突出重围,就极有可能失去从整体上描述历史的能力”分析可知,没有进行对比。3.B。B项,结合文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起源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影响深远,其后拓跋鲜卑建立北魏,述其远祖即溯至黄帝之子昌意”分析可知,难以推出结论。4.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D项,“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这一表述不当。这并非作者的主要意图,只是表达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故选D。5.(1)诗性特征:①运用乡土风物类语词,如“耧车、连翘、黄土、黄牛、布谷子”等描画乡村自然风景与田园劳作场面,表现乡土田园牧歌般的诗意;②多用各类叠音词,如“淡淡的、远远、轻轻、圆圆的……”,使小说叙述呈现舒缓的节奏,营造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2)口语化特征:①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②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6.(1)老福田层面:①这话是老福田和土地做着最后的告别,表现老人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爱;②面对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的现实,老福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楚。(2)小说主旨层面:①表现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最后”融进了叙述者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和思考。7.A参考句意: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8.C“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9.CC项,结合文本内容“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分析可知,熊浃意欲称病乞休,结果惹怒皇上,革职为民。6/610.①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卒”通“猝”,突然、仓促;“举事”译为发动叛乱;“本”译为根源、根本,大意2分)②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法司”译为司法官员,主管法律官员;“妄”译为胡乱;“下……诏狱”译为关、把……关进诏狱。大意2分)参考译文: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熊浃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张杰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因父亲去世回家。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司法官员胡乱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把魏应召关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许多正直的人都思念他。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6/611.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句中“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分别是两个完整语意,“于上谷”是“遂隐”的补语,交待隐居的地点,而不是“不交人事”的地点状语,所以可以排除B项。“初平三年卒”“临困”分别是两个完整语意,“初平三年”是“卒”的时间状语,“卒”和“临困”分别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所以排除C项。“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分别是三个完整语意,“于土穴”做“敛葬”的补语,“不用棺椁”是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排除D项。12.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五经中没有《论语》,应为《尚书》。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左丰向卢植索贿不成”错,应是“有人劝卢植给左丰送钱物,卢植不肯”。14.(1)任命他为庐江太守,卢植深明为政所应该做的事,(不扰民,)以清静为本,弘扬政治纲要罢了。(2)左丰回到朝廷里对皇上说:“广宗的叛军容易被击败。而卢中郎却坚固营垒,停止进攻,来等待上天诛杀。”【参考译文】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年轻时与郑玄同学于马融,精通古今之学,喜欢钻研精义,不爱雕章琢句。马融是外戚豪门,平日多排列女伎歌舞于前。卢植侍讲多年,也没有转过眼珠子去瞧女人,马融因此敬重他。性格刚毅有大节,经常怀抱立功立业之志。州郡多次召命,卢植都不就职。建宁中,征召为博士,才开始出来做官。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蛮族反叛,四府因卢植才兼文武而选举他,任命他为九江太守。蛮寇老老实实归服。后卢植因病辞官。碰上南蛮反叛,因卢植曾经在九江对老百姓有恩情,任命他为庐江太守,卢植深明为政所应该做的事,不扰民,以清静为本,弘扬政治纲要罢了。一年多,朝廷再征召任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在东观,校正其中的《五经》记传,补续《汉记》。中平元年(184),黄巾叛贼起事,四府推举卢植任为北中郎将,持朝廷节,率领北军五校士,调天下诸郡兵征讨黄巾。连续几个战役,把贼帅张角打败,斩获万余人。张角等逃到广宗,卢植筑城墙凿壕沟,造作云梯,广宗城快攻破了。皇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队里观看叛贼情况,有人劝卢植给左丰送钱物,卢植不肯。左丰回到朝廷里对皇上说:“广宗叛军容易被击败。卢中郎却坚固营垒停止进攻,来等待上天诛杀。”皇帝听说,大怒,派囚车把卢植召回,减死罪一等。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贼之后,盛赞卢植指挥军队的谋略,皇甫嵩完全依靠卢植的规划计谋,因而获得成功。这年,卢植又被任为尚书。6/6皇帝逝世,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于是召并州牧董卓,来吓唬太后。卢植知道董卓凶恶不易控制,一定会发生后患,坚决反对,何进不听他的。董卓到达京师,果然践蹋朝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董卓大会百官于朝堂,想废帝另立。百官没有人出来吭一声,只有卢植抗议不赞同。董卓发怒,解散了大会,准备诛杀卢植。卢植素来与蔡邕交好,蔡邕以前被流放北方,只有卢植上书为他请命。蔡邕这时为董卓亲近,因此去为卢植说情。此外还有议郎彭伯劝谏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的一位大儒,众望所归,现在先把他杀了,天下都会为之震惊恐惧。”董卓才没有杀害他,只把卢植的官撤了而已。卢植因年老多病请求回家,怕不免遭到董卓的暗害,于是诈称从辕关口出。董卓果然派人追他,没有追上。卢植就隐居上谷,不与世人来往。初平三年(192)逝世。临死,命令他儿子把他殓葬于土穴中,不用棺椁,仅用单帛裹身就算了。所著碑、诔、表、记共六篇。15.C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16.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两句中,前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渴望归隐诗句含蓄表达自己对时局不满,意欲归隐的心态。后一句,意思是时光在流逝,诗人很想和友人在一起饮酒作诗,共叙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17(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BA项,成份残缺,去掉“在……中”;“感觉”与“魅力”不搭配;B项修改的正确;C项,搭配不当,主语应为影片;D项,搭配不当,体验应改为感受。“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故选B。19.B第一组: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能为力。望而却步: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语境说的是,以前,电影投资人面对“科幻”二字,总是很害怕,不敢拍。因此选用“望而却步”。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二组:厚积薄发: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语境说的是《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际上是经历了充分的准备。因此选用“厚积薄发”。据此可排除D项。第三组: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语境说的是《流浪地球》很明显是一部好作品。因此选用“毋庸置疑”。第四组: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语境说的是中国的科幻作品《流浪地球》虽然不错,但是和好莱坞的优秀作品之间距离很大,不是一下子能赶上的。因此选用“一蹴而就”。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6/620.D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科技发展对科幻电影的影响,引出下文中科幻电影融入中华文化。依据括号后面《流浪地球》的例子,可推知,括号内是的主语应当是电影,因此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B项,后面分句间的关系是“既……也……”,是并列关系;而D项,后面的是“不仅……也……”是递进关系。语境后面强调的是文化对电影的影响,因此应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也……”,应排除B项。故选D。21.(1)而是能否确保移民者身心的健康(2)要想在火星长久居住(3)如何提取氧气解析:语段的中心内容是“移民火星面临的问题”。①处,结合后面的“他们会……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癌症”“心理疾病”等信息可知此处谈的应该是“而是能否确保移民者的身心健康问题”。②处,结合后面内容可知,此处可填“要想在火星长久居住”之类的语句。③处,结合“保证呼吸”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如何提取氧气”。1点2分)22.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本题给了三段材料,材料一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惩戒权,材料二引述了鲁迅散文中关于老师的“戒尺”的文字,材料三则谈论尊师重教与家国兴亡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2.立意限制。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思考“教育惩戒”问题,并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一己认知。立意方向不仅应包含对“教育惩戒”的价值判断,更应关注到“教育惩戒”与“学生”“国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一和材料三对教育惩戒和教育惩戒权有明确的价值肯定,考生不得否定。4.文体限制。“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谈谈你的认识”,这些提示语暗示考生以写议论文体为宜。开放性1.写作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对以上材料思考的角度不同,立意便有所不同,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的角度不同,立意也会有所不同。考生可以谈对教育惩戒的认识,也可以谈如何进行教育惩戒。2.思维是开放的。思维品质的差异性,使得考生关于“教育惩戒”话题探究的独创性与批判性、广阔性与深刻性会各有不同。解题6/6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阅读材料时,要全面把握三则材料内容,综合材料大意。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7.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偏题立意:1.严师出高徒。(以“严师”对应“教育惩戒”,以“高徒”对应“有不当行为的学生”,以偏概全,而且忽略了材料三所谈的教育与家国的关系)2.教育惩戒的困境。(立意价值观有偏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对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认识,教育惩戒的困境是论据,不可作为论题)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住了“教育”与“家国”的关系,但偏离了“教育惩戒”的话题)4.教育的责任。(立意大而空,缺乏文学性)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