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一中2022—2022学年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政治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方向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在对同一个字词的释义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对“社、资”的新解释。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这表明文化创新()A.来自社会实践B.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C.就是推陈出新D.应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3.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精神文需求:希望能够在业余时间得到技能培训、希望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等。满足上述文化需求,需要()①积极参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③积极支持各种电视娱乐性综艺节目④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列关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条件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了实践基础②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科学指导④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为我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思想基础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5.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地名命名出现很多问题:乱取名、取怪名、取洋名,命名随意性增强;街区、道桥、车站以人名、企业名、商标名、产品名命名问题比较突出,命名商业化、庸俗化;一些房地产建设项目杜撰虚拟人“广告名”开展营销,“一地多名”“贪大求洋”“名不副实”问题严重;在城市不断建设扩张的同时,不少历史地名逐渐被弃用。上述种种乱象说明()A.地名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B.地名是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是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C.在地名命名中应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地名文化内涵。D.地名命名必须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杜绝与商业的联系。6.《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②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③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7.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却不是文化大国,更不是文化强国。美国是文化资源小国,却是世界文化大国和世界文化强国之一。我国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必须()A.突破指导思想的单一性,推进文化市场的百花齐放B.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D.引进美国的文化发展模式,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8.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十五、六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在的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条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表明()A.中华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B.中华文化的辉煌已过去,必须大力引进外国文化C.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自觉担当文化发展重任59.2022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上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性的是()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11.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这是因为()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2.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转化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13.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这一观点表明了休谟主张()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14.据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③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④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15-16题。15.“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合理想象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要通过实践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16.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C.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D.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17.人生活在现实,思维又使人超越现实;人生活在现在,思想又使人构想未来。这种超越现实、构想未来的能力,就形成了理想。这表明(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C.意识具有目的性D.意识具有计划性1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所描绘的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间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却成了千古名句。这说明:()A.名句源于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加工制作B.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名句都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复制 D.名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19.5古人所说的意境,就是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意境既是画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和自然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充分体现了()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实践和认识的统一C.个人和社会的统一D.自然和人的统一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有()①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②学习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和归宿③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是认识获得的基本来源④虚心学习他人间接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21.右图漫画《智者》(作者:罗琪)启示我们,办事情要()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在实践基础上坚持目的和手段的统一C.坚持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原则D.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22.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如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再现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23.“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具体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B.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意识作用24.2022年3月,中科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该机器的问世引申出了全新的可变形机器概念,将显著提速柔性智能机器的研制进程。该机器的成功研发佐证了()①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④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5.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都被认为是有极限的,而获得202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三名科学家打破了这一极限,使光学显微镜步入了纳米时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A.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会成为真理 B.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C.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否定 D.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实现发展二、主观题(共50分)26.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已占到35.7%,呈递增趋势;互联网为满足内容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选择,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内容贫乏的问题凸显。网上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请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冲击。(10分)27.人们的审美素质,体现为人们感知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和自觉意识。全民族审美水准的提升,需要以每个成员的审美素质为基础。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1)运用“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质的现实意义。(6分)(2)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528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传统青灯黄卷式的阅读,日益被“快餐式阅读”,所替代。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信息量大,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的图片,诸如卡通、生活幽默,来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博得人们轻松一笑。然而,快餐式作品往往形式新颖,内容贫乏,不足以承载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快餐式阅读”往往浮光掠影,忽视深层精神思索,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云烟。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味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克服“快餐式阅读”的局限性。(12分)2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进行创新。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三中全会一览表时间届别内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2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022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三农问题2022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2分)5第二次模考政治答案1—5CADAC6—10DCAAD11—15DCBAB16—20CBDAD21—25BCCBD26.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7.(1)①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质,有利于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2分)②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质,有利于创造出先进的、健康有益的、反映人利益和呼声的大众文化。(2分)③提高人民群众审美素质,有利于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化的主旋律,让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据主导地位。(2分)(2)①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3分)②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2分)③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分)④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提高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3分)28.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阅读应从个人素质发展长远,重视深层次精神思索,从千年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提高阅读质量,提升认识能力。(3)29.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党的政策也在不断发展。(2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党的政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推动作用。党的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4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党的政策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2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党和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4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