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三中2022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文科)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参加学校运动会②参加演讲会③选举人大代表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参加合唱团⑦浏览网站⑧工人农民从事生产劳动⑨购买油盐酱醋A、①②④⑤⑥⑦B、③④⑤⑦⑧C、①③⑤⑥⑧D、②④⑥⑦⑧2.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这句话反映了A.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B.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C.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D.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A.文化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其实经济并不能决定文化6.生活中,中国人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面对外国人,如果你说“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您应该很累吧,好好休息一下)可能会让人误解为你对他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他们很喜欢别人夸他们年轻、强壮,如果你质疑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甚至会发怒。这说明( )A.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B.不同文化背景必然造成思维方式完全不同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D.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都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7.下图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德国 中国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④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了文化差异 7\n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中国著名作家铁凝说,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灯塔,常听说有即将离开人世的人身边放着某个作家的作品,但没听说哪个生命临终的人在感悟人生时,身边摆一个钱包。这句话使人们体会到(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可以离开人而独立发展 ④优秀文化是人们心灵的火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一轮“汉语热”已在全球掀起,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一观点肯定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具有多样性需要博采众长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D.文化教育对经济有重大影响11.自2022年起至今,连续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选出的众多中国“美德范儿”,他们的感人事迹正不断走出国门,感动和影响着世界。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文化的国际渗透力不断增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感染人、感召人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12.著名的文化遗产——川剧,因剧目繁多,遗产丰富,艺术特色显著而家喻户晓。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浓厚的生活基础,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川剧变脸更是独特新颖,叹为观止。这说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是一种社会力量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享用文化13.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下列对曾国藩家书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7\n14.下面四幅图是中国几个知名企业的广告设计(片段)这些富含文化韵味的广告设计表明( )①文化产品并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 ②广告具有传递和展示文化信息的功能 ③宣传企业文化是广告的主要目的 ④文化的载体往往比文化本身更有价值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5.近年来,《潇湘雨》《荷花亭》《卷珠帘》等中国风歌曲深受人们喜爱。歌曲创作者将意境隽永的古诗词融入到现代旋律中来,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是现代歌曲发展的主要源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创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16.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下列说法中材料体现的是()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1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时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观,而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这说明()A.古时的尊敬师长观念已过时B.现代尊敬师长观念已完全与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不同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D.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创新18.“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22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7\n19.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0.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D.违背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1.“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的《汉书》,本意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新的境界。“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说明( )A.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B.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D.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2.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23.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这些城市精神表明()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24.有人以“《功夫熊猫》‘盗窃’中国的国宝和功夫,编织着美式‘励志’故事”,呼吁抵制《功夫熊猫》,这种观点()A.是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表现B.反映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C.是坚持文化主旋律的要求D.表明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的必要25.30年前,《光明日报》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说明()A.文化创新推动了实践创新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C.生产力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D.先进的文化源于先进的实践26、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众多的今天,我们应将其彻抛弃和改变,这种说法是()A.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B.正确的,因为传统建筑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C.错误的,因这传统建筑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7\nD、错误的,因为传统文化是财富,我们应全盘吸收27.由我国科研人员历时4年自主研发的数字阅读技术——“联讯读报4.0”取得新突破。借助这一技术,可成功实现在多平台的无纸化阅读,并在阅读中实现多种互动功能。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报纸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媒体 ④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实现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28.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河北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是“十二五”文化振兴规划,其中《康熙大典》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皇家帝王文化主题的实景演出,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优雅的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回答29-30题29.《康熙大典》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展现了清王朝最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及人文情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康熙大典》的成功主要在于A.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B.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C.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D.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0、《康熙大典》山水实景剧的演出,增加了全新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再次推动了承德旅游经济的增长。这表明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高雅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较好的市场③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④文化产品生产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二主观性试题31题.材料一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战略: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他们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材料二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7\n请回答:(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9分)(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4分)32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中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1)“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请你阐述这一文明观的理论依据。(9分)(2)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6分)33题。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2分)7\n邵东三中2022年下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答案(文科)1——10AABABACCBA11——20ADCABCCAAD21——30CCDABCCBCD31(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2:(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①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3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