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文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2022年,共和国迎来了六十五华诞。65年前,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到底的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能够说明(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B.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D.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3.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表明( )[Z-x-x-k.Com]A.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B.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C.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D.我国文化消费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4.我国有绵延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因此,真正青睐西方市场经济完善国家流行的“以房养老”的老人寥寥无几。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传统思想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③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5.近年来,随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7-\n等系列文化工程。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经济工作,经济搞好了,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发展起来,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这一观点 ①看到了文化建设需要正确引导,忽视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②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认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③否认了文化建设需要物质载体,看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看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6.“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gǔ):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④续写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运往欧洲。300多年来欧洲各国从仿造中国瓷器到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这体现了: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走进北京地铁8号线南锣鼓巷站,灰色墙面上的特色人物与场景剪影顿时映入眼帘。在4000多个琉璃单元体中,存放着许多北京老物件儿,用手机扫一扫设置在其中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这一题为“北京·记忆”的地铁公共艺术作品 ①是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②是北京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用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 ④使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9.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民间国际商业要道。历史上,中国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等商品运往众多国家,繁荣了沿途各国的商贸活动和经济,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留下了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茶马古道申遗步伐。通过茶马古道申遗我们可以①深入研究中国商业贸易演进历史 ②理解文化传播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③赋予古代文化遗址以经济价值 ④恢复遗址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谈及文化产业时指出,《来自星星的你》等热播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使用电视剧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热播韩剧发挥了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②电视媒体是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掘其时代内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④应该发展人民大众喜欢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③④ -7-\n11.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式微。我国的[Z-x-x-k.Com]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 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 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④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1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13.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活着》将赴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和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演出。《活着》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说的都是人心里的东西。人性是共通的,德国观众应该不会有解读上的障碍。孟京辉说,他完全不担心德国观众会看不懂。这是因为()A.文化是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C.文化的交流传播可以增强文化的认同D.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14.一首《梁祝》历经50年不衰。曲作者之一何占毫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有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可见(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沈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的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一代新风,在刺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材料表明,文化创新的过程是( )①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②开展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③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④坚持“西学为本、中学为用”的文化融合过程-7-\n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16.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宣传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7.“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然而今天众多的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见A.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B.经济、政治的变化决定着传统文化的发展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D.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8.2022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要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是因为这( )①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②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在增强民族精神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④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为纪念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中国集邮总公司配合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如图),倡导“把握时代脉搏”,挖掘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永记民族的精神脊梁,各地举行了一系列学雷锋活动。这有利于( )①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②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④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75岁的革命老前辈孙征,用5年多时间、自费30多万元、行走5万千米,在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行了400多场爱国主义巡回宣讲活动。孙征老人的上述做法( )-7-\n①源于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反映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体现出爱国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印证了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22.以“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为内容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脱胎于两千年齐鲁风尚,历经硝烟战火的萃取和改革浪潮的洗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精神被不断地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是因为( )A.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B.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3、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而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这主要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24、同名书籍《舌尖上的中国》在当当网上的销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了20万册。不仅如此,由此书引发的“吃货”效应将其他餐饮美食类书籍也带入了销量高峰。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是第一生产力A.①②B. ③④C.①③D. ②④25.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文化都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C.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反映二、非选择题:(50分)26、材料: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风深刻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结合材料请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阐述家风传承的意义(12分) 27、习-7-\n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另一方面要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分析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融通中外”的原因。(15分)28、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谈到中俄文化交流时说:孔子、老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俄罗斯人民所熟悉,很多中国人也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他就曾在普希金、托尔斯泰、契科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交流。(8分)29、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延续几千年而不衰,它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据此,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5分)-7-\n选择题1—10DCACAADBAD11—20DADCAADBBD21—25CABCC非选择题26、(12分)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影响人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7、(15分)①“融通中外”主要是因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融通中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做到了既认同中华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融通中外”顺应了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8、(8分)思路: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学习、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又可以繁荣世界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29、(15分)思路:(1)正确认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