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一中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一、选择题(24×2=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图1为我国某省区按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最可能是()A.积温的多少B.地形和土壤状况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2.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形成的因素是()A.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太阳辐射由南向北递减图1C.地形南高北低D.河流南多北少图2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D.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4.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图2C.旅游业的兴起D.再城市化明显图3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22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完成5~6题。5.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6.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图3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结合图4,完成7~8题。5\n7.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A.RS—GIS—GPSB.RS—GPS—GISC.GIS—RS—GPSD.GPS—RS—GIS8.“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图4C.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D.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骑楼”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图5)。据此完成9~10题。9.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10.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图5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C.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D.降雨强度大图6为我国七省区某种植被总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读图完成11~12题。11.该植被是()A.沼泽B.草原图6C.温带落叶阔叶林D.荒漠12.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土地次生盐碱化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科技人员在横断山脉某峡谷地区进行了山地水土流失研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完成13~14题。年份降雨量地表径流非林地人工林地径流量(m3/s)土壤侵蚀量(t/Km3a)径流量(m3/s)土壤侵蚀量(t/Km3a)1992475.44.5160.51.00.21990611.49.9264.61.96.61993815.410.1272.62.40.51991884.411.1299.22.84.91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径流量关系为A.相同的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径流量是非林地的20%B.当降雨量增加约86%的时候,人工林地径流量增加3倍C.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线性函数关系D.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大小具有相关性5\n14.根据上题表格数据可知,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关系是A.相同降雨量,人工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非林地的B.相同降雨量,非林地的土壤侵蚀量大于人工林地的C.降雨量增加l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l倍D.降雨量增加l倍,土壤侵蚀量相应增加l倍以上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图8)。完成15~16题。1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图8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矿物总量增加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17~18题。17.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图918.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图9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扩大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图10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11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完成19~21题。图10图1119.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20.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B.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C.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D.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21.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5\n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1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22~24题。22.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23.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图12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24.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25.(28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再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6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12分)2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5\n2022-2022学年度芜湖一中期中试卷高二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8分)1-5:CAADD6-10:BACDC11-15:BADBC16-20:CBCBA21-24:DDAB二、非选择题(52分)25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26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成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