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六中17-18学年(上)高三地理10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世界某区域地图”,据坐标判断,图中甲山脉的长度约为A.300千米B.2000千米C.500千米D.1110千米【答案】D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读图,完成下题。-16-若②图比例尺为1∶N,则①图、③图的比例尺依次为A.1∶2N 2∶NB.1∶2N 1∶4NC.2∶N 1∶2ND.2∶N 4∶N【答案】C【解析】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四分之三,表明图①是图②的4倍,则图①比例尺是图②的2倍,为2∶N;图③是图②的四分之一,因此图③的比例尺为图②的二分之一,为1∶2N。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图中“P—Q”一线A.经过两个鞍部B.最低处海拔为30米C.高差最大可达300米D.c地处谷地之中4.在a、b、c、d四地观察A.a地能看到b地B.a地能看到d地C.d地能看到cD.c地能看到b地【答案】3.D4.D【解析】3.据图可知,等高距为30米,P—Q一线最低处0—30米,最高处270—300米,高差为240—300米,根据公式,,判断高差为60—120米,排除BC;根据鞍部的特征(相邻山顶之间呈鞍部形),图中没有经过鞍部,排除A;图中分析得,丙地两侧海拔高,中间低,为谷地,故选D。4.根据题中图可知,P—Q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如下:-16-结合此图。判断答案为D。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AB段为河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5.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为A.由南向北再向东流B.由东向南流C.由东向西再向南流D.由南向东流6.某观察者测得山顶的气温为3℃,则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A.0.9℃B.1.7℃C.2℃D.3℃【答案】5.A6.B【解析】5.在这种没有任何标记的地图上,方向的判读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可能发育有河流,河流是从海拔高处向地处流,再结合地图上的方向,图示河段的流向由南向北再向东流,选A。6.根据地形对气温影响,最低气温出现在海拔最高处。读图可知,最高点位于图中西南角,介于600~650米之间,最高点与山顶的海拔高差为165~215米之间,结合气温随高度递减规律,最高点与山顶最大温差为1.3℃,就此可计算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1.7℃,选B。【点睛】河流流向的判断:①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出地势的大致方向,再根据“水往低处流”即可判断。②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进行判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③根据河流的支流流向进行判断,河流干流和支流的流向总是趋于一致的,知道某支流的流向,干流的流向也可判断。-16-5月1日某同学到郊外春游,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该同学行走速度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若四条线路的水平距离相同,根据该同学行走速度图,可推断其前进方向及路线是A.东南方向 A1B1B.东南方向 A2B2C.西南方向 A3B3D.西北方向 A4B48.当天傍晚,该同学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A.B1B.B2C.B3D.B4【答案】7.C8.B【解析】7.从速度图中可看出,开始速度较快且由快变慢,说明是行走在上坡段;后来速度由慢变快,说明行走在下坡段;结合图中四条线路可判断行走路线是A3B3;再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行进方向为西南方向。8.5月1日太阳日落方位在西北方向,再结合山地阻挡因素,在山地东侧的地点(如图中B3、B4)不能看到日落,B1西侧有山脊阻挡视线也不能看到日落,则当晚最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是B2。【点睛】同一等高线上任何一点高程都相等,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等,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等高线一般都不相交、不重叠,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水流方向垂直于等高线。2022年4月20日19时41分,“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9.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一个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渐减慢B.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往云杉林之上的牧场C.好望角森林火险等级逐步升高D.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10.与西昌、酒泉、太原相比,选择文昌作为我国大型航天器发射基地,其主要区位优势是-16-A.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射成本低B.劳动力素质高C.发射窗口多D.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答案】9.B10.D【解析】9.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季节无关,A项错误: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一个月后为5月20日前后,南半球进人冬季,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C项错误;堪培拉的正午太阳高度在这一个月逐渐减小;云杉林之上为夏季牧场,故B项正确。10.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要求: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发射窗口多,安全性高等,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与其他三地相比最大的优势为纬度较低,故D项正确;文昌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发射窗口较少,C项错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射成本关系不大,当地劳动力素质与其他三地相比没有明显优势,AB错误。故答案选D。点睛:卫星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和返回地的选择条件(1)发射基地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区位:1、纬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2、方向: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燃料;3、气象条件:阴天少,雷雨天气少,云少,云离地表高,风速小;4.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5、国防条件:建于山区、沙漠地区;其中影响卫星和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2)返回地点:①人烟稀少的地区;②地势开阔平坦的草原地区,水面少,便于发现目标和营救的地区或者在海洋上;③距离发射场、控制中心位置适中,有利于监控、抢救等工作展开。下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11.图中曲线中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12.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A.云量厚度B.地势高低C.正午太阳高度D.植被状况13.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云量增加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D.人口增加【答案】11.D12.C13.B【解析】试题分析:12.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②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是影响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地势高低、云层厚度、植被状况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产生影响。13.④表示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近年来因为全球变暖使两极冰川融化,使两极地表反射率降低。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实际的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和180°经线重合,而是有三处弯曲。下图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三处弯曲所处经纬度示意(图中虚线表示弯曲处的国际日期变更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14.不考虑天气因素,最早看到2022年元旦第一缕阳光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15.下面各段经纬线的长度最大的是( )A.①—⑥段经线B.①—⑦段纬线C.③—④段经线D.③—⑤段纬线【答案】14.D15.C【解析】14.如果两地纬度相同,经度不同,偏东的地点日出较早,如果两地经度相同,纬度不同,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图中②③④位置靠东,但元旦时由北向南昼渐长,日出较早。据此判断出结论④日出最早。15.纬线上一个经度差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最长为111千米;经线上相隔一个经度长度约为111千米,由此比较各段经纬线所跨经纬度即可得③—④段经线长度最大。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6.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乙、丙、丁、甲D.甲、丙、丁、乙17.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A.前一日18时B.当日18时C.次日6时D.次日18时18.此图所示季节A.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D.巴西热带草原正值干季【答案】16.D17.A18.B【解析】16.-16-根据纬度越高昼夜差距越大可知,甲昼长12小时、乙昼长24小时、丙昼长13小时、丁昼长10小时。甲地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上;乙地极昼,南纬度数较高;丙地夜略短、昼略长,故丁地位于南半球较低纬度;丁地夜长昼短,故丁地位于北半球较低纬度。根据对称性可知,丁地北纬的度数大于丙地南纬的度数。所以四个地点位于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甲、丙、丁、乙。17.根据图示丙地的昼夜分布判断,图示反映丙地日出为北京时间2点。则0时区时间较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故计算得前一天的18时。18.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12月某日,故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1月初最快)。点睛: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区时计算的方法:所求区时=已经区时+时差,东加西减。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及时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题,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某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欲测当地的经纬度,春分日观测学校操场上旗杆在不同时间的影长,数据记录见下表,已知旗杆长度为17.32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当地的地理坐标约为A.45°N,135°EB.30°N,105°EC.45°N,120°ED.30°N,135°E20.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3时、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旗杆投影的方向分别为A.西北、正北、东北B.正西、正北、正东C.正东、正南、正北D.东南、正北、西北【答案】19.B20.A【解析】19.根据北京时间13点杆影最短判断此时这个地区的地方时是12点(正午),据此计算该地的经度是东经105度;根据正午时影子长是10米,而杆长是17.32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是60度,春分日北纬或者南纬30度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0度。20.北京时间12点,该地地方时是11点,太阳在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北京时间13点,该地地方时是12点,太阳在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北京时间14点,该地地方时是13点,太阳在西南方向,影子朝向东北。2022年某日,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21.李先生拍摄的时间是A.夏季的上午B.夏季的下午C.冬季的上午D.冬季的下午22.若不考虑天气状况,20天后的X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在相同的条件下)。则X日可能接近A.6月12日B.7月2日C.12月12日D.1月2日【答案】21.B22.B【解析】21..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大楼东偏南方向的位置,拍摄到太阳“钻进”央视大楼悬挑空间,说明此时太阳从西北方向照射过来。对于北京而言,夏季,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冬季,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因此,此时为北京夏季的下午。22.若20天后的X日,李先生将会再次拍摄到同样的景观(在相同的条件下),说明两次拍摄的时间距离6月22日的时间均为10天,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北半球的同一条纬线上。因此,第一次拍摄的时间最可能是6月12日,而第二次拍摄的时间是7月2日左右。读“某地某时期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23.该地可能位于A.20°NB.20°SC.30°ND.30°S24.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昼夜均分C.正值高温多雨的季节D.正值寒冷干燥的季节-16-【答案】23.B24.D【解析】23.据图可知,该地正午日影大部分时间朝向正南,少部分时间朝向正北,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故选B。24.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纬20°,当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太阳直射南纬20°,郑州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昼短夜长,为冬季,正值寒冷干燥季节,故选D。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点睛】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5.据图可知,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26.该区域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27.芒种至小暑期间,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16-【答案】25.B26.A27.C【解析】25.春分(3月21日)之后为清明节,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0°N以北地区多为晴朗天气,降水少;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35°N以北地区秋高气爽;伏旱位于35°N以南地区的长江中游地区。26.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东部降水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27.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小暑,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夏至前后,我国普遍气温高,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小;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所以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大;此时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考点:二十四节气、我国降水和中国区域地理。【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正日益被广泛开发利用。下图为某自动追光式太阳能发电场(41°N,155°E)景观及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景观图中太阳能电池板-16-A.正午时板面朝南B.冬春季节发电量最大C.阴天时不工作D.发电量受太阳活动影响大29.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图中,水平转轴的作用是A.保持太阳能电池板的稳定B.调整太阳能电池板在一天中的朝向C.便于工作人员维修D.减轻支架的压力30.一年中的正午时分,竖直转轴调节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差为A.23.5°B.41°C.47°D.49°【答案】28.A29.B30.C【解析】28.太阳能发电量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太阳辐射。图示地区冬春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较短,发电量不是最大,故B项错误;太阳能电池板有太阳辐射时就会发电,阴天相对发电量少,但不会不工作,C项错误;太阳活动对太阳能发电影响不大;该地区位于41°N,故正确选项为A29.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较多太阳辐射需要具备的条件:①板面朝向太阳.②板面与太阳光线尽量垂直。水平转轴主要调整太阳能电池板的朝向,使其始终面对太阳,故B项正确30.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能,太阳能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能板一年中调整的角度就是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幅度。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幅度为47°,太阳能板需要调整的幅度也为47°,故C项正确二.综合题(4题,共40分)31.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22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措施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16-【考点定位】环境污染与保护【名师点睛】快递业务迅猛增长的当前,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迫在眉睫。该题以快递包装为背景考查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这些包装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同时伴随的还有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胶带污染。针对此问题的措施作答时,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这道题考查实现生活,学生容易思考,难度小。只是注意答题语言组织即可,学生选此题得分率会较高。32.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解析】试题分析: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中,导致大量海水渗漏,进而导致地下水变咸,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考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3.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1)说出滨海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功能。(2)描述2000-2022年渤海海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变化的原因。(3)分析渤海湾海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答案】(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2)海岸线总长增加,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3)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解析】(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2)根据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由于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导致人工岸线增加。(3)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34.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6-(1)写出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的行进方向。(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3)描述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4)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5)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及亚洲高压的势力变化(增强或减弱)。【答案】(1)西南(2)(15°N,60°W)15°N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3)昼长夜短;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30°E向东到160°E。(5)向南增强【解析】(1)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应该沿着大圆劣弧前进,根据上太阳高度为0°可知,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为大圆劣弧,再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应该向西南方向。(2)结合上题可知,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B点为与纬线的切点,可知,M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为120°E,D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15°N,60°W)。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在15°N达最大值,向南北两侧递减。(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15°N,60°W)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且北纬7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16-(4)赤道上处于黑夜的范围为18点到次日6点的经度范围,此时120°E为0点或24点,则18点为30°E,6点为150°W,则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0°E向东到160°E。(5)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说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越来越冷,亚洲高压的势力增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