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A.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B.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D.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分封制下周王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17-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不是周朝首创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宗法制下天予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姓处其子孙”,学生应该可以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同时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3.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汉初出现了王国内的吏民及朝廷官吏均对诸侯王称臣的现象,到汉武帝时代严令禁止朝廷官吏与诸侯王以“君臣”相称,此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B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秦朝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至上的观念兴起,故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4.“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描述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A.皇帝制B.三省制C.行省制D.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宰相将权力“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处描述的是唐代的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互配合,保障皇权独尊,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内阁制下内阁是内侍机构,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7-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5.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D.防止知州受到同判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排除B;根据“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可以推断出其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C正确;设通判监察知州,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通判6.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汉帝太尉在任时间任前职位去职原因备注高祖卢绾公元前205~前202年列侯迁燕王高祖世交周勃公元前196~前196年列侯罢省惠帝周勃公元前184~前179年列侯迁丞相高祖遗命文帝灌婴公元前179~前177年将军迁丞相景帝周亚夫公元前154~前150年中尉迁丞相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17-【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太尉职位时而设置,时而废止,且任职官员在位时间较短来看,汉朝是通过对掌握军权的太尉职位的频繁变动来加强皇帝权力。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7.伯里克利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说明A.贵族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B.公民完全取消等级制C.贵族丧失了左右政坛的特权D.公民范围达到最大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只要是男性公民都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力,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只是政治范围扩大为全体公民,但没有取消奴隶主和平民的界限和等级,故B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几乎一切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贵族不能凭借身份血缘垄断政治,故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中“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和“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无关,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从中可以看出贵族丧失了特权。8.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款条文主要针对公民遭遇窃贼时在说明情况下才能还击,实际上是明确界定了什么叫正当防卫,所以选D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十二铜表法》-17-9.1701年,英国上院提出一项动议,主张子爵每年起码要有4000镑的固定收入,男爵的年收入不低于3000镑。此“动议”旨在A.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B.提升新贵族的地位C.保护上院的行政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答案】A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10.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②总统和内阁之间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国家结构形式上规定了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地方州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故①正确;美国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阁只对总统负责,内阁的权力来自于总统而且并不能反向牵制总统,故②错误;总统享有最高行政权,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权,二者相互牵制,故③正确;宪法规定国会参众两院行使一定的牵制权,故④正确;所以答案选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要注意排除法的使用。解题的关键信息“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17-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A.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B.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接受并实践D.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说明材料突出《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独立宣言》受启蒙运动影响,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映的是理性主义;《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民族主义,故BC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从材料可看出材料突出《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12.仔细观察反映近代德国民主的漫画。对该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A.专制主义是德国民主进程的绊脚石B.军国主义是导致世界大战的元凶C.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阻碍民主进程D.德国民主历经坎坷走上康庄大道【答案】C【解析】专制主义只是材料中反映出阻碍德国民主进程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世界大战信息,故B项错误;漫画中车上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使得德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大道迟步不前,故C项正确;漫画中德国民主战车还没有走向民主大道,故D项错误。13.-17-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颁布了《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美国和法国;B项不符合美国;C项不符合英国。因此选择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独立战争·《独立宣言》;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14.1873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1877年,他解散众议院,但再次选举的议会共和派仍然保持多数,最终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这体现出当时法国A.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权力过大B.保皇党人再度复辟帝制C.议会抵制麦克马洪的违宪行为D.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众议院解散后议会共和派仍占多数,说明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故D项正确。15.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概念理解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近代化在我国近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C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17-D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A.AB.BC.CD.D【答案】C【解析】A“重农抑商”是指发展农耕经济,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禁止商业活动”,排除A;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排除B;“实业救国”是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C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点睛: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16.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17-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领事裁判权17.同治中兴(1862年—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第一文祥(满洲人)、沈桂芬(汉族人)时代同治初年第二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第三孙毓汶(汉族人)、徐用仪(汉族人)时代光绪十年至光绪廿一年第四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光绪廿十一年至光绪廿四年第五刚毅(满洲人)、荣禄(满洲人)时代光绪廿四年至今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862年—1908年这一时间段,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在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期间,汉族官僚受到清王朝重视,故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派大臣,翁同龢等人属于保守派,因此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D项是军机大臣实力变化的表现,不是军机大臣实力变化的背景,故D项错误。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其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这表明A.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B.三权分立原则不适合中国国情C.革命派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D.革命派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A【解析】“限制行政权的措施”是指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而采取的措施,-17-也说明了当时国内民主与专制斗争仍然激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专制已经被废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按照行政、立法、司法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所以并未违背三权分立的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9.“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列宁符号”的主要出发点是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B.推进民主革命社会化、大众化C.借以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D.宣扬中俄革命形势间的一致性【答案】B【解析】中共城市中心论路线的执行时间仅是在1927年到1935年,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A项错误;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大革命,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借助“列宁符号”的目的即是推动民主革命的社会化和大众化,故B项正确;“列宁符号”使用与排除“左”倾错误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差别甚大,故D项错误。20.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问题赞成人数反对人数对美军驻华的态度4538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61464对民国宪法的态度124381对内战的态度34535该调查说明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17-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答案】D【解析】《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不能说明调查结果如何,故A项错误;1947年2月中国内战已经爆发,而且材料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能体现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故B项错误;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与材料强调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不符,故C项错误;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人反对美军驻华以及反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反对民国宪法、反对内战,说明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故D项正确。21.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体”的信息说明法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中全面没有体现;C和D时间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排除。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名师点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17-(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2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C《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1982年宪法的颁布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A.AB.BC.CD.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C项错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D项错误,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所以答案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3.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7-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不符合题意;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新中国还没有开始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表述错误,而且与题干无关;故,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外贸易24.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B.对美固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集中表述的是英国三环外交思想,西欧的关键是法德的合解,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不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在英国的外交中,没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D项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本卷有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17-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言之成理即可)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从“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到“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从“对共主的认同上”到“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直接概括内涵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地区联系、民族融合、文化传播、法家思想等方面回答说明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得知孙中山认为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阻力,帝国主义势力则破坏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中“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得知孙中山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以及不承诺放弃武力方面回答表现。-1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大业。以“大一统”思想为主线,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思想。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古今联系,要把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复习性。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降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利益。)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17-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狹隘和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解析】根据材料“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观点,即近代两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然后选取所学知识中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7-【答案】(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原因: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受西方政党政治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民主政党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特点及其活跃原因、现在我国的政党制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可知,党派之间分化组合多变;由材料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可知,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由材料二“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可知,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第二小问原因,内部政治上民主共和观念和《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多样化,外部受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2)第一小问创新,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推动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分析。-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