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容城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70分。)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2.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这一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图片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成就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耦犁②曲辕犁③冶铁鼓风水排④铁制农具A.④②③①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5.下列关于工官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工官手工业规模一般较大,技术水准较高B.工官工场的产品一般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C.工官手工业作坊的工匠基本上世代相袭,对官府有人身依附关系D.工官手工业是一种附属在农民家庭之中、与小农业紧密结合的经济形式6.《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7.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8.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9.有史料记载:“-7-\n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C.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方垄断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10.下列关于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通商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主要根源C.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殖民势力的入侵D.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11、清王朝建立后,每年惊蛰时皇帝便到先农坛的“演耕田”演示亲耕,以示普天之下该种五谷了。这实质上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经常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12、“社稷”是国家的象征,其中“社”在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农业之神,据此,“社稷”一词反映我国古代-(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民依靠土地和谷物才能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生产的谷物w.w.w..c.o.m13、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镇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B、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C、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D、明代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14、右图,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已正式出水,打捞出金、银、铁、瓷类等器物多件,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出水后,马上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特制玻璃缸“水晶宫”内右图为船上出水的精美瓷器。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A、宋朝时中国有条“海上丝绸之路”B、宋朝是个重视对外贸易的朝代C、当时中国已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宋朝时有著名的瓷都景德镇15.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16.《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7-\n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17.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9.“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1860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以下史实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B.《资政新篇》的颁布C.洋务运动的兴起D.“西学东渐”的开始20.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B.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D.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1.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A.教育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图强D.罪责政府22.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诱导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政府政策的调整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由引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A.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无丝毫关联B.是“欧风美雨”外力作用下的产物C.诞生前的中国没有出现过手工工场D.最早来源于对外国资本的直接引进24.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7-\n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沿海D.京津地区25.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这些材料最能说明A.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 B.《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C.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26.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身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十,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7.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已经很重视,这说明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发展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宋朝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8.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③用钢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④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29.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B.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C.明清时期,商帮大量出现D.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铁器和纸张30.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1.下列图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其中最能直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安庆内军械所C.开平煤矿D.京师大学堂32.从经济基础到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A.通过手工工厂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7-\nB.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C.近代企业的投资多为官僚、地主、商人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33.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34.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35、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比较好②一战期间,你的棉纺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第Ⅱ卷(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合计3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阅读下列材料(11分)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杜佑《通典》材料二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力所有。”――《太平广记》材料三玄宗尝召王元宝问其家私多少。对曰: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又,玄宗御含元殿,望南山,见一白龙(注:实为白绢)横亘山间,问左右,皆言不见。令急召王元宝,元宝曰:见一白物横在山顶不辨其状。左右贵臣启曰:何故臣等不见?玄宗曰: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独异志·王元宝绢系南山树》材料四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选,朝之各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7-\n――《开元天宝遗事》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何种社会实质的反映?(4分)(3)材料二和材料四中的这些活动是否能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什么?(3分)37.阅读下列材料:(19分)材料一: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材料二:张謇善于利用状元身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专利,经营得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纱厂外,他还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为了扩大纱厂的原料基地,张謇创办了盐垦公司;为了解决棉花纱布的交通运输和仓储,他创办轮船公司,建造码头、仓库;同时,张謇认识到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九日通州师范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该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图中A、B、C、D代表的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8分)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创办的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3分)-7-\n(3)有人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没有前途的经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答案36.(1)历史现象: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富可敌贵的大富商。(4分)(2)现象:拥有巨资的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互相利用。(2分)社会实质:在唐朝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2分)(3)不能。(1分)因为邹凤炽不仅是富商,还是拥有许多庄园的大地主,他结交贵族官僚,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2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