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在(中国古代的)大家庭里,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陷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亲属关系之中……这些亲属关系不仅比西方的关系名义明确,区分精细,而且还附有按其地位而定的不容争辩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3.汉代颁行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县制D.行省制5.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6.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是古代处理君相矛盾的基本方向。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7.《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始创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8.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9.关于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下列表述错误的是8\nA.行省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B.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C.行省最高长官有权决定或更改赋税征收制度D.为保证官员尽职尽力,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10.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C.得到了不断完善D.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11.《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12.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3.“清代□□□地位虽然显赫,但绝对地听命、附属于皇帝,没有丝毫独立地行动和决策的余地。”材料中的“□□□”应是A.枢密院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14.明清两朝在地方实行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实行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岭南地区1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16.右图显示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在青藏高原设置机构加强统治。这个朝代是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8\n17.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官员密折奏事,由此形成的清朝密折奏事制度,其主要目的是A.制约相权,加强君权B.严控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雍正皇帝想多了解百官私人生活情况D.提高行政效率18.某一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19.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20.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21.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中日战争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8\n2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军事的落后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24.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25.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施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7.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A.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D.“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28.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29.《俄国新闻报》说: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8\nA.严厉惩治日本B.参与瓜分中国C.稳定中国秩序D.策动联军侵华30.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儒、佛、道三教为正教,此外再没有第四教了,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应该加以诛灭。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最准确的是A.具有盲目排外倾向,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性B.卫道爱国与反帝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此举完全为了愚昧百姓以维护清王朝发动统治D.反对洋教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3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2.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辛亥革命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3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34.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权35.“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反映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政策是A.控制、利用 B.仇视、剿灭C.妥协、退让D.中立、保守8\n36.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二是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三是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本在1931-1945年期间犯下的“反人道罪”是A.建立伪满洲国B.制造卢沟桥事变C.推行奴化教育D.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7.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总指挥朱德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38.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奖的应是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39.国民党陆军上将、近代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在1937年初发表的《国防论》中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农业中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他在这个时间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A.论证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有利条件B.论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性C.论证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D.坚定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4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8\n二、非选择题(共1题,20分)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 (1837-1901年在位) (1924-1945)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4分)(3)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结果如何?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大意义?(12分)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CDDBD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DCBCBD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CDCCBCB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ACCBADCDAC8\n4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反侵略斗争。第(1)问,主要是注意材料时间提示,然后再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材料三强调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资本输出的明显特征。第(3)问,注意图片下方的提示“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924-1945)”,不难判断是抗日战争,然后回答其结果和对中国而言的重要地位。答案:(1)打开中国市场大门。(4分)(2)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4分)。意义:①中国人民反帝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答出四点即可)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CDDBDC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DCBCBDC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ACDCCBCB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ACCBADCDAC4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反侵略斗争。第(1)问,主要是注意材料时间提示,然后再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材料三强调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资本输出的明显特征。第(3)问,注意图片下方的提示“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924-1945)”,不难判断是抗日战争,然后回答其结果和对中国而言的重要地位。答案:(1)打开中国市场大门。(4分)(2)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4分)。意义:①中国人民反帝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答出四点即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