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本卷共60个小题,每小题⒈5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古代史18个,雅典6个,罗马10个,世界近代史14中国近代史12个。1.《诗经·閟宫》(bì古同“闭):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可知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2.《诗经·閟宫》:王曰叔父,建尔元子(嫡长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要去努力拓土开疆),为周室辅。春秋匪解(fěijiě,不懈怠),享祀不忒[tè,差错]。……从材料可以看出周初鲁国: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B.诸侯爵位世袭罔替C.取得征伐周边国家的大权D.是诸侯国中地位最高的3.《史记》载:及周成王(西周第二任国君)少时,……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三十年春,齐桓公(春秋时第一个称霸的人)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lǚ,执行,实行)。”由此可知召康公之命:A.使齐太公取得了摄政的权力B.短期内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C.有利于后来齐国的争霸活动D.成功利用了诸侯国间的矛盾4.《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鬻熊(YùXióng)子事文王,……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康为句直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材料表明西周末年A.古代宗法制在楚国遭到破坏B.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C.诸侯国已经与周王室平起平坐D.西周分封制得到诸侯国效仿5.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指世袭)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7.《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10-\n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8.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9.辽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 A.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B.民族习俗不同 C.宗教信仰不同 D.民族矛盾激化10.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而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A.“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把礼仪搞得很明白,但对人心不够理解缺少同情)《庄子·田子方》B.“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11.《文献通考》据记载,唐代总共录取进士6637名。但是当时全国各级文武官员的人数,在同一年内共有一万三千余人。例如武周时期,宰相73人中进士出身者仅11人,占宰相总数15%强。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士族垄断仕途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C.选官方式多样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12.朱熹《朱子语类》卷128评价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指的是下列属哪些措施(注意区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①实行禁军制度 ②设枢密使 ③设知州和通判④设转运使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元刘孟保等撰《南台备要》记载:至元十四年(1277),既取宋置南行(御史)台。……行御史台官秩[zhì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如内台。西行台初由云南廉访司升行台(行御史台是由中央御史台派出)。从材料可以获得的信息是A.地方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元帝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网络构建与监察力度C.地方监察长官由行省长官任命D.地方监察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4.中国历史上出现三次大分裂时期:一是东周至秦朝建立(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东汉末年至隋朝完成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是唐朝末年至元朝建立(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总结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地方势力的膨胀C.少数民族的崛起 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15.明初废丞相,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些措施表明明清时代A.内阁和军机处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16.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10-\n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特务机构的设置 C.军机处的设置 D.文字狱的实行17.清人宋翔凤(1779年)---1860年)议论当时“行事之间,动遭蹇难;……故人旧友,或相告绝。……然身心若桎梏,名字若黥劓”。龚自珍发出“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清朝大兴文字狱,主要压制打击的是A.督抚大员 B.王公贵族C.知识分子 D.议政王大臣1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元代设土司衙门;明代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明清改土归流。据此判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19.雅典的民主自由是指参政的自由,而不是个人的自由,雅典民主权利也是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而不是真正的个人权利。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对集体的贡献,城邦缺乏对个人的真正关心和尊重。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城邦的利益,随时准备为城邦牺牲自己的一切。城邦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个人的重要性的原因是A.城邦公民必须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B.个人命运与城邦命运紧密相连C.对城邦政治的宗教信仰D.希腊文化对城邦生活的重视20.有学者评述雅典民主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讨论时少数服从多数),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民主制度的特点 B.雅典民主保证公民最大程度地行使权力C.直接民主的缺陷D.直接民主是少数公民行使权力 21.据记载:雅典全盛时期全国人口40多万,自由民约为9万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约2.2万人,外邦人约4万人,奴隶约33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2.2万人男性成年公民。由此产生了争论:(一)、认为雅典政治权利只属于少数人的据此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二)、认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据此确认雅典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些争论A.掩盖了雅典民主的阶级与民族性B.忽视了历史研究的时代性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历史D.表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22.一部反映古代希腊的电影中有以下几个情节,你认为下列哪些事情符合历史真实①有人因提出的新法有害于民主,受到罚金处分②陪审法庭判处德里希赔偿邻居的损失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公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④埃及人阿拉德因为捐助大量现金给雅典平民被授予公民权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3.伯利克里时曾搞过一次追查祖籍的政治运动,将混进公民队伍中而祖籍非本城邦的冒牌公民揪了出来变卖为奴。这主要反映出A.大量外邦人混入雅典公民队伍B.雅典人具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C.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公民队伍不稳D.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24.公元前594年,梭伦高声宣读了“解负令”,梭伦拔出到处都竖着的债权碑。(一)、平民时常来找他,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二)、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这说明-10-\nA.梭伦改革潜伏者失败的危机B.平民仍对贵族专权不满,要求继续变革C.改革铲除了贵族的统治基础D.公民群体内部对社会变革存在分歧25.(一)、《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二)、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一)说明了法官可以灵活使用法律;(二)说明法官必须按法律字面执行。如何正确看待以上两则案例:A.《世界文明史》是今天人写的,不足为信B.罗马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罗马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是对不同时期罗马法的叙述26.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担任独裁官时,通过公民大会把罗马公民权授予了山北高卢人(又说山南高卢),同时把公民权授予了西班牙加迭斯居民。公元前46年,他又把公民权授予了当时所有住在罗马的外籍医生和教师。这些(扩大公民队伍)做法A.有利于巩固罗马的统治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27.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28.《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是一部成文法典 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29.公民法是早期(罗马共和国)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下列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 B.都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本质上维护平民的利益 D.都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30.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这说明罗马法 A.规定财产不能被没收B.规定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D.强调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31.罗马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说明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C.维护奴隶制度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32.《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33.古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罗马法保证人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10-\n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34.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指原有社会秩序)……”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使帝国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35.英国议会自13世纪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但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在1689年之后才真正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事务)。人们的判断标准是A.议员是否具有阶级性B.议会是否成为国家机关C.议员是不是底层民众的代表D.议会是否以人民主权为宗旨36.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英国下院正式通过决议废除A国王政权 B上院 C议会 D下院37.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她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大不列颠整整63年(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英国历史事实A.为世界第一强国 B.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开始建立代议制3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 A.全体公民参与 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C.市民的整体素质 D.用革命彻底消灭独裁者39.德意志邦联地区在1848年发生了强调泛日耳曼主义(指日耳曼人联合起来),并反对在旧神圣罗马帝国地区内的39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的专制政治体制。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全德国国民议会,即法兰克福议会。1848年德国革命的任务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消除政治上的分裂,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 C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D推翻金融贵族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造40.“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德意志)这个巨型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主要反映了德意志A.处于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 B.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C.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时代 D.建立了许多自由城市41.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其中包括泰勒、安德鲁·约翰逊、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A.中央集权 B.分权制衡 C.两党制 D.联邦制42.“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无君主)的正确理解是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C.确立了议会立法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10-\n43.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宣言》是引领法国迈入近代社会的指针,我们今天翻阅它时,仍能领略其伟大而深邃的思想。以下关于该文献内容错误的是A.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B.法律是特权阶级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统治阶级人人平等。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44.在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例如“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政体”等。这表明三个国家都A.推翻了外国的殖民统治B.确立了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C.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推翻了君主的统治45.在民主国家里,法律便是国王;在专制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下列国家中最早开始从“国王就是法律”向“法律便是国王”转变的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中国46.19世纪的英国将军纳皮尔说: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长期流血斗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上述材料反映出拿破仑对外战争A.是为了抢占殖民地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C.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D.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47.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A.这一时期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4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全球化)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49.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是-10-\nA.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C.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D.准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50.“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C.甲午战争D.十年对峙51.1842年,英国对华输出的货物总值是96.9万英镑,1845年为230.5万。1846年,英是200万,1848年是160万。1855年,是110万(注意下降趋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鸦片战争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52.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洋务运动),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53.“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旧遗诏书(《旧约》)、新遗诏书(《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太平天国颁行的典章制度,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言论集)。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种做法表明太平天国A.禁绝了儒学百家思想 B.加强思想控制C.反对专制统治理论D.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法治国家54.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永安建制B.定都天京C.天京变乱D.天京陷落55.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56.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D.推翻清王朝57.1912年,戴季陶发表题为《杀》的短文:“……袁世凯专横,杀!……以保五千年之荣誉之历史乎?吾殊不敢以此诬我国民也。”……接连发表数十篇批判袁世凯的文章,如《胆大妄为之袁世凯》、《袁世凯罪状》、《讨袁世凯》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并未下令追查。据此可以推断A.民国初年,国民党与袁世凯存在着激烈冲突B.当时中国的民主制度已经相当成熟C.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D.辛亥革命后,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58.汽车进入上海后,工部局于1906年又颁发一则布告:“-10-\n租界车辆,不下千万;各走马路,靠近左边;切莫乱走,小心为先;十字路口,不要随便;左右前后,看清道点;照此走法,碰撞可免;尚有不遵,重罚银钱。”这主要说明A.当时上海的交通规则由租界制定B.中国的交通业已赶上发达国家行列C.近代中国的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59.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B.《中俄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60.侨批,简称作“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据史料记载,仅1930年通过民办的侨批局汇至晋江地区的侨汇就达1800万银元。以此为据,可以推断A.晋江没有建立政府邮政机构B.晋江华侨成为家乡投资的主体C.近代晋江经济具有侨乡特色D.晋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II卷6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材料2: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材料3: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自近代以来将非西方国家变为其附庸或外围,使后者注定不能发达(日本是例外),后者要想真正发展就必须断绝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关联。(1)谈谈你对亚当斯总统观点的看法(4分)(2)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2分)(3)如何看待材料2的观点?请中国近代史为例简要说明(4分)2022届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A2.B3.C解析:从“齐由此得征伐”及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即可得出答案。4.B-10-\n【解析】:做好材料型选择题,必须准确且全面理解原文。本题涉及分封制,不涉宗法制,A很容易排除。由材料信息“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可知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B项符合题意。由”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可知,楚国仍然对周王室有所畏惧,C项表述有误。有同学因看到“乃立其长子康为句直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就选了D。这句话表面上是自谦,实际上充满了敌意,有自嘲意味。因为周王室对荆楚之地的国家十分的瞧不起,对楚国投以轻蔑的目光。周初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诸侯在自己国内分封是正常的事,但不能封王。5.D6.C7.C 8.B9.A10.D解析:ABC三项中的“中国”为“中原”的意思,而D项则为国家11.C解析:材料表明唐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只占官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说明当时选官方式有科举考试、推荐还有军功授官等12.C13.B解析:由“既取宋置南行台”“行御史台官秩如内台”等可以看出元代地方监察机构是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派出和分设机构。14.D15.D16.C17,C18,A19.B20.C解析:注意“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即可21.C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掌握的是否全面,有否定已有肯定,多角度分析了雅典民主制度。应该说两种观点均有依据。22.C解析:③的说法过于绝对,比如有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利益;④不符合获得公民身份的条件23.D解析:要理解B民主维权意识与D民主具有狭隘性的含义.维权是指权利受到侵害而采取的维护性措施,材料显然是指禁止非公民进入公民队伍。AC显然错误。24.D解析:梭伦改革虽然阻力重重,但毕竟成功了,故A错误。B只是表达了材料的部分含义。C项不准确。25.D解析:本题首先可以排除A项,今天人写的不一定不足为信,BC都只对材料的一部分作了介绍。26.答案:A解析:B应该只能表达法律本身,C项有所夸大,D材料明显没有涉及。27.B28.D29.B30.C31.A32.D 33.D34.D35.D36.A37.D 38.B39.B 40.A41.B42.D 43.B44.C45.A46.B47.C48.D49.C50.A解析: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可得出答案。其他均以时间或国号来命名。只有“鸦片战争”寓有贬义。51.C52.C53.B解析: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只允许自己信奉的思想传播,故选B,A显然绝对化了。54.C55.B56.B57.D解析:袁世凯作为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对于这样的反对者没有“下令追查”说明了D。戴季陶个人不能代表国民党,袁世凯在1912年还没有复辟帝制。58.D59.C60.C解析:将材料与选项结合理解,材料没有表达ABD三项-10-\n61.参考答案:(1)为战争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1分)(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2分)(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2分)资本主义的入侵虽对中国社会造成破坏,但也带来新技术、新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