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12\n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7、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9、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12\n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10、“……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12、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可能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12\n D.《辛丑条约》13、《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4、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15、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16、1944年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三笠宫崇仁在其书中写道:“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从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主要是( )12\nA.日本反战力量强大 B.中华民族意识增强C.战争引发人性反思 D.抗战提高中国威望17、以下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示意图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18、数据是事实,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5年8个月零8天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3年8个月零26天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3年11个月零16天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25天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③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帮助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A.①② B.①③④ C.12\n①②④ D.①②③④19、2022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5)这说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20、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C.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下,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21、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22、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正确是(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2\n③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④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②③ D.①③④2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A.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C.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D.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24、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B.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已经成熟C.仍然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25、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C.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12\n26、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有( )①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探索中国革命道路③摆脱共产国际干扰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27、“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28、、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29、2022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12\n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30、阅读表3可知( )表3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年度台湾向大陆出口大陆向台湾出口台湾的顺差19871226.53288.94937.5919882242.22478.691763.5319892896.49586.902309.5919903278.25765.362512.8919914667.151125.853541.3019926287.931118.975168.96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31、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B.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C.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32、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C.1955年亚非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2\n33、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34、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3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C《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D1982年宪法的颁布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12\n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37、(17分)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四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五12\n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台湾《中国导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4分)(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5分)2022届期中高一历史检测历史考试答案1~5DDCCD6~10ADABC11~15CDCDA16~20CDACC21~25DABDD26~30AADAA31~35BCCDB36\【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37\答案(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6分)(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2分)(3)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4分)(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5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