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三国同盟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B.1879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和奥地利首先缔结条约C.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之间的矛盾把意拉入同盟D.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核心2、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C.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D.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3、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4、有人认为“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如果此观点成立,下列史实可作为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D.欧洲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加强5、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①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②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③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 ④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①美国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取得与英国并驾齐驱的地位③美国获得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④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①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格雷②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皮洛夫③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元帅④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美·威尔逊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9\n8.两次世界大战期问,德国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威胁。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加入国际联盟B.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C.1936年,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和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国家集团D.1938年,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割占了捷克斯洛伐克9.2022年3月5日朝鲜宣布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完全无效”,并全面停止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下列有关《朝鲜停战协定》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①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②双方以北纬38度附近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 ④双方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成立朝鲜和韩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10、读右图,纳粹德国控制下列区域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④①11.三位同学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甲同学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同学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同学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同学立论可靠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同学认识准确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同学所论相对合理D.三位同学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1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13.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14.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最能反映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9\nA.世界霸主,科技腾飞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1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D.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16.有西方学者指出,传统中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该学者认为A.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前的B.中国外表僵化内部充满活力C.中国传统社会与埃及相类似D.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并且连续不断17.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2集团军总司孙连仲第6集团军总司令扬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侯锡该材料可以说明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18.“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19.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20.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对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21.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了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人。英国《泰晤士报》称:”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下列有关长沙大捷的表述正确的是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B.标志着抗日战争巳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长沙会战时,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D.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战场之一22.“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9\n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23.1840年,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确/3.但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一败涂地;1949年4.5亿人口的中国占世界GDP份额不到1%,中国人民却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缔造了新中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GDP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但不能完全反映出国家实力的强弱B.国家实力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C.中国在全球GDP份额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消长D.即使是落后的国家,只要坚持抵抗,在反侵略斗争中取胜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24.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25.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A.成立同盟会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发动护法运动D.发起新文化运动二、非选择题(共3题,26题14分、27题17分、28题19分,共50分)26、(14分)材料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可以抗衡它。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材料二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演说:“不论要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罗斯福选集》(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采取了什么“类似的战略”?(4分)(2)美国在二战中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在1941年12月之前美国支持、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相关史实两例。(4分)分析这一态度的变化对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4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霍布斯鲍姆材料二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一一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材料三9\n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盟约》材料四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护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他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1)分析材料一中“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5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结束后“20世纪历史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4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2分)试从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简要批驳上述观点。(2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国联在制止侵略战争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4分)28.(19分)202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6分)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宋廉《元史百官制》(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6分)元朝的制度创新有何积极意义?(4分)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2022年《反分裂国家法》(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1分)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2分)班级姓名学号总序号座位号-------------------------------------密-------------------------封-------------------------------------线----------------------------------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答卷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9\n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共3题,26题14分、27题17分、28题19分,共50分)26、(14分)(1)(4分)(2)(2分)(4分)(4分)27、(1)(1分)9\n(4分)(4分)(2)(2分)(2分)(3)(4分)28.(19分)(1)(6分)(2)9\n(10分)(3)(3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9\n(3)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1分)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与现实基础2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