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大夫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4.解决贵族之间权力、土地及财产继承上的矛盾,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西周实行了A.禅让制B.分封制C.集权制D.宗法制5.秦朝时,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A.三公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6.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7.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 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秦律严苛细密 D.丞相大权独揽8.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9.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中央集权的产物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皇权的产物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10、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8-\n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1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3.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利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14、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15.现在我国“省”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由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A.行中书省B.尚书省C.枢密院 D.宣政院1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唐代宰相数量增多D.皇权不断加强17.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8.明朝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8-\n1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置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20、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21.我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A.春秋、元朝 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22.废除丞相后,协助明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主要机构是A.枢密院 B.内阁C.军机处 D.南书房23、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24.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8-\n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8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6分)(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8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4分)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4分)-8-\n甘肃省临夏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答题纸年级:高一科目:历史座位号: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第25题26分,26题26分,共52分)25.(1)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8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6分)-8-\n(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8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分)26、(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8-\n(3)根据材料三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4分)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4分)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CDBBAD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DAADADDB题号21222324答案DBAB-8-\n25.(1)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杯酒释兵权;设“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使统兵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8分)看法:阻止了地方割据,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6分)(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8分)元朝实行行省制为了对全国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4分)26.(1)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4分)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4分)(2)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地方权力大而不专等。(4分,任二点即可)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3)职能:跪受(奏)笔录,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到中央各部门或地方大臣去执行(4分)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4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