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50分钟试题分数:100分卷Ⅰ一、选择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采取了分封制度B.实行了宗法制度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2、《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消除诸子之间的尖锐矛盾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D.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4、《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剥夺王国的封地B.实行郡国并行制C.夺取王侯的爵位D.推恩令5、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表1●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宋朝C.唐朝D.元朝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地地地地方方方方年代年代年代年代ABCD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军机处”C.废丞相,设内阁D.确立三省六部制8、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6\n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这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A.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B.负责审核政令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与皇帝“共治国事”10、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11、元曲《琵琶记》中有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下列制度中能帮助“田舍郎”实现这一梦想的是( )A.郡县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行省制12、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西汉和北宋设置的官职分别是( )A.御史大夫、知州B.刺史、通判C.刺史、知州D.御史大夫、通判13、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1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15.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16、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17.如果一个艺术家要在欧洲举办一场“法律——蜡像”展览,当他要表达“成文法”这个主旨时,他的灵感应该取材于( )A.十二块青铜牌B.皇帝哈德良画像C.罗马大竞技场D.《民法大全》抄本18、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B.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19、“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6\n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20、2022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21、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宪政而没有宪法的国家。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程从17世纪中期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期。其中导致“国王统而不治”的事件十分重要,这一事件是( )A.英国革命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B.为限制王权制定《权利法案》C.议会逐步形成两党政治D.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22、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历史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23、“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军事色彩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民主性D.专制独裁性24、1868年7月美国批准通过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上述法律的制定主要是针对( )A.奴隶制的盛行B.南方的叛乱C.英国的威胁D.州权主义的强大25、“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26、“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7、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28、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他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入京29、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30、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C.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D.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31、6\n《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实行绝对平均主义B.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32、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33、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与“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被割占有关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4、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35、“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到来的一大标志,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内阁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B.《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标志着德国走上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它虽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仍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C.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当代法律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和做法,都可从中找到源头D.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卷Ⅱ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罗马在其政治原则方面最伟大的建树是认真地制定法典。罗马法提供了对于帝国任何地区的公民都适用的普遍法律系统,这便利了商业的发展。罗马的法学家们仔细地构筑了通用的法律准则……这为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这是历史上最普遍适用的法律系统之一。罗马法律主要集中于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它也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第三版)》材料二康熙帝曾说:“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材料三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9年)6\n材料四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许可,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辨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材料五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第十五各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的历史作用。(6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3)由材料二和三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差别?(4分)分析这种差别给两国社会所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4)材料四、五出自哪些法律文件?(4分)这两个国家政治体制名义上相同,其实有何不同?(4分)(5)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怎样发展趋势?(2分)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分)6\n2022—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答案1、A2、C3、B4、D5、B6、C7、D8、A9、A10、C11、B12、B13、D14、A15、D16、C17、A18、B19、B20、C21、D22、A23、B24、D25、A26、C27、C28、A29、C30、C31、A32、D33、C34、B35、D36、答案:(1)便利了商业的发展;为处理特殊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提供了统一标准;保护私人财产和家庭稳定;增强法律观念;促进社会公平。(6分)(2)材料二认为君主应当独揽一切权力,实行专制统治;(2分)材料三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有权抵抗强暴。(2分)(3)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政体,(2分)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2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虽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2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是英国走向强盛的政治基础。(2分)(4)材料四出自《权利法案》;(2分)材料五出自德意志帝国宪法(或德国1871年宪法)。(2分)英国君主权力受议会限制,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大权;(2分)德国皇帝掌握巨大权力,议会权力受君主制约。(2分)(5)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2分)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任意1点即可得2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