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中学高2022级高二(上)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1~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93.2%。胡佛总统曾骄傲地宣称:“感谢上帝之助,贫困从这个国家的绝迹指日可待。”对此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贫富差距日益缩小B.实际消费能力大增C.制度矛盾基本消除D.企业家盲目扩大生产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13-\nA.B.C.D.3.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由此可以判断: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04171761.7美国33205396.73.5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4.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5.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13-\n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6.读图,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美国1930—1936年失业率变化出现如图所示失业率差距是因为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B.金融体系的整顿C.《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D.以工代赈的推行7.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8.罗斯福曾说过:“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反映了罗斯福一系列措施实施的前提是A.改进资本主义经济旧秩序B.对经济实施全面干预C.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纠正美国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9.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这一理论A.强调了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B.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指导西方国家走出“经济滞胀”局面D.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13-\n10.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税收变化简表,表格信息反映了A.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C.知识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D.英美等国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1.下列对战后福利国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B.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C.消除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D.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12.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B.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D.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4.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苏俄(联)的哪一项经济措施能佐证邓小平的这一观点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5.-13-\n1927年底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以斯大林为首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当时苏联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供给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这一判断A.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转型B.促使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C.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开创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16.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日法西斯在东西两方面威胁着苏联的安全,所以苏联必须加强国防,大力发展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重工业。而以苏联的经济情况,国家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将权力集中于中央。这说明A.新经济政策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B.危险的国际局势促进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苏联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D.西方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有利时机18.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164315021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D.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13-\n19.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20.苏联自1928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21.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B.工程师没有主见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22.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为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13-\n23.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24.有文章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经越来越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C.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D.调整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25.读下图,下列对1958年、1963年、1973年、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产生高低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B.1963年由于赫鲁晓夫改革提前结束C.1973年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正在进行D.1983年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26.关于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13-\n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27.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实现“贸易自由流动”。各国采取的措施是A.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C.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D.签署了关贸总协定28.1980年以来,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部分成员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时才伸手援助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但也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打破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税壁垒B.成功防止了世界经济危机C.致力于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D.延缓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29.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13-\n30.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趋于变弱B.发达国家开始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趋于接近D.国家发达趋于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31.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全球化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A.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B.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初级产品的价格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32.下图材料中的时间轴所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13-\nA.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B.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C.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D.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以此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政府出钱建立养老保障。1974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86年的《税法改革修正案》、2022年的《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2022年的《公司改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经过不断调整与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私营退休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系统。——摘编自李连芬、刘德伟《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材料二-13-\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来,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时期。1950年到1972年,美国的劳动力增加了35%,1950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到70年代上升到7%左右。美国利用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大量进口廉价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1953年到1973年,美国的私人资本投资总额由530亿美元增加到209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3倍多,投资的重点逐渐转向电子仪器、汽车制造业及航空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投资于生产设备的比重上升,厂房建筑的比重下降。——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材料三里根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减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几年之内平衡联邦预算等。1981年2月18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制订的。里根强调,他将依靠“自由企业”的积极性,来打破15年来美国经济的“滞涨”局面,并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能力。——摘编自刘绪貽《美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里根政府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主要措施。(8分)-13-\n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对价格管理较为规范。西周市场价格评定工作由政府专门委任的“贾师”担任,商品价格由他评定后才能出售……西周还把市场的价格动向与民风好坏相联系,例如喜欢价昂之奢侈品意味着“志淫”者多,风气就坏,如一般生活用品价格稳定,表示民风质朴。——摘编自曹蕊《先秦两汉价格思想研究》材料二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材料三他(罗斯福)建议农场主削减生产,或者什么也不生产,损失由政府补贴……政府决定把相当多的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毁掉,以制造一种短缺,借此抬高农产品价格。杀了600万头猪,捣毁了1000万英亩棉花……清除这场灾难的办法,是把食品搞得更贵,这得需要特殊的头脑才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托马斯·伍兹《另类美国史》(1)材料一中西周是如何干预经济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8分)(2)材料二中的“过火行为”是前苏联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所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8分)-13-\n(3)材料三中托马斯·伍兹对罗斯福的农业政策有何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8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