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29-\n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答案】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29-\n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故选B。(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29-\n: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9-\n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答案】4.B5.D6.C【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故选B。5.-29-\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故选C。(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食客说起中华美食之道,往往喜欢引用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其实,孔子所言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侧重于祭祀时饮食的态度而非对味道的追求。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将“食”做“精”、“脍”做“细”,体现了厨人与食者严肃真诚的态度。孔子的饮食观背后,是其心怀的礼制。《礼记》所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古代中国对食物的“淡漠”不仅出于食材的积累、交融的缓慢,更在于儒家对口腹之欲的“打压”。一方面,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让士大夫阶层往往远离庖厨而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士大夫阶层仕途通畅,“学而优则仕”也有着丰厚的现实回报。至晚在唐代之前,文人对于饮食之事是少有重视的。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但在盛世文治武功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的追求依然在“提笔安天下、马上定乾坤”之中,“烹羊宰牛”-29-\n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元朝统一后,汉族士人愈加边缘化。明清易代,朝廷中枢又多为满族垄断,“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不再畅通无阻,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便在《陶庵梦忆》中洋洋自得地夸口“越中清馋,无过余者”,从北京的苹婆果到台州的江瑶柱,从山西的天花菜到临海的枕头瓜,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美食竟尝了个遍。又如戏曲大家李渔,一边醉心于梨园之乐,一边也不忘鲜衣美食这一类“家居有事”,并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系统阐述其“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饮食文化观念。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饮食之人”不再被轻贱,于是一大批美食家在清代前半叶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食圣”袁枚登场了。袁枚在《与薛寿鱼书》中公然提出“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而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认为诗应直抒心灵,表达真意,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为了给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又煞费苦心撰写出了《随园食单》——这部南北美食集大成之作,再一次为中华美食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随园食单》之前,中国历代亦不乏饮食著作,但关于制法的记述往往过于简略,如隋代《食经》唐代《烧尾宴食单》之类甚至流于“报菜名”。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之后的百余年里,帮口菜渐渐发达,“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逐渐成形。-29-\n(摘编自江隐龙《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7.下列对文中“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文化跟礼仪关系紧密,“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B.中华饮食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与国家的强弱并不一致,而与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有较大关联。C.中华饮食文化发展中,唐代以前的文人很少重视饮食,跟“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诲和“学而优则仕”的现实回报有关。D.中华饮食文化在明清时代出现了“存原味、求真趣”的饮食美学思想与“宗自然、尊鲜味”的饮食文化观念。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食客喜欢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标榜中华美食之道,这八个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孔子时代把饮食做到“精细”并非易事。B.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转折,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C.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饮宴饱食归来,都派自己的厨子去对方家学习。D.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9.概括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答案】7.A8.A9.①士人:兴趣从仕途转向饮食,促进饮食发展。②技术: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得到大发展。③理论: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理论。【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明饮食活动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礼仪要求”错误,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礼记》所言……大意即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可知,礼开始于饮食活动,而非饮食活动一开始被赋予礼。-29-\n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同时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可知,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转折,从个体角度来看的原因是,文化昌盛和武功疲弱;从朝廷角度来看的原因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朝廷鼓励朝臣享乐。并无提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原因。C.“袁枚将自己的饮食之道当作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媲美的不朽事业”错误,根据原文第七段“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可知,袁枚是将“饮食之道”视为堪比“周公孔子之为”的事业,而非将“自己的饮食之道”与“周公孔子的饮食之道”相比。D.“大致表现在这样三方面: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错误,根据原文第八段“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宣扬‘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可知,袁枚把人文主义融入饮食,主要表现在“物为人用;要保护生命”这一方面,而“尊重物性,要了解食材;不要浪费,要物尽其用”这两方面是袁枚将“性灵说”的主张融入到饮食中的表现。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第四段“元朝统一后……文人的兴趣自然而然愈加转向声色犬马。如以‘小品圣手’名世的张岱……又如戏曲大家李渔……在理论巨著《闲情偶寄》中加入‘饮馔’一部……”可知,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与士人的兴趣转移有关,从两宋开始士人的兴趣从仕途慢慢转向饮食,士人品味美食,阐述饮食美学思想和饮食文化观念,促进饮食发展。-29-\n由原文第一段“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烹饪、碓舂、切肉工艺均相对原始……”、第三段“隋唐时期饮食文化尤其是宴席之风虽有较大发展……‘烹羊宰牛’式的盛筵并没有孕育出与之相当的饮食文化。唐代盛极一时的烧尾宴,也只是公卿士大夫的盛宴,远非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第九段即倒数第二段“宋元以降……《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如‘须知单’‘戒单’中梳理了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等,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可知,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与中华饮食有着历史悠久,明清时代饮食技术发展有关。由最后两段“宋元以降,饮食著作的烹饪方法逐渐明晰,但亦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而《随园食单》则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在袁枚和他的《随园食单》之后,中国饮食文化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可知,由长期的实践经验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也是中华饮食文化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2022·四川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对新时代伦理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探索。首先,该书着眼于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异质文化的频繁交往既为文化整合敞开了大门,也加剧了文化的冲突。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交锋的几率急剧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得不应对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异质文化曾一废有着自己清晰的地域边界,而全球化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的空间限制,让文化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共处同一语境的现象已成为常态。伦理冲突则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打牢伦理价值基础,是防止不良伦理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伦理建构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当代中国伦理学》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方向,从基本原则的提炼到伦理秩序的构筑,无不彰显社会主义伦理本质。其次,该书立足民族伦理传统,注重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特质,这就决定了引导中华文明道德生活的理念必须源于民族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智慧。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民族独有的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已然散发出夺目光彩。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民族伦理道德的重大检验。我国疫情防范及时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与中华民族“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对此,该书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源流予以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当代中国伦理学虽然需要西方伦理理论的参照,但本质上源自民族道德生活以及所积淀的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29-\n最后,该书直面国家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担当。学术研究必须对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该书没有寓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勇气。该书系统建构了涵盖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伦理体系框架,旨在为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完备方案。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通讯、网络支付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失真等道德失范现象也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该书从道德原则、机制等层面对网络伦理问题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兼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成为该书的显著特点,这也让该书散发出时代的生命力。时代的进步,注定会产生新的伦理话语,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必然是开放和动态的体系。《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我们迎接新的道德生活。(节选自张宵《<当代中国伦理学>展现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理念的交汇、碰撞成为常态。C.“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等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在新冠防疫中展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D.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该书以解决问题的精神积极回应网络伦理问题。11.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凸显社会主义伦理底色”“立足民族伦理传统”“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三个方面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B.第二段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论及伦理冲突,再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进行伦理建构的必要性,逻辑严密。C.文章在评述《当代中国伦理学》的过程中,既有相关理论的阐释,也有实例进行印证,二者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除介绍《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特色外,还在首尾两段分别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了该书的现实意义。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为此我们有必要打牢伦理价值基础,防止不良伦理文化对我们的侵蚀。-29-\nB.《当代中国伦理学》立足于民族伦理传统建构伦理体系,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C.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会产生,伦理学研究如不能与时俱进,将可能失去生命力。D.解决当下“共享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伦理学》中获得一些启发。【答案】10.B11.A12.B【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错误,“边界”缺少限定,从原文来看应为“地域边界”。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错误,文章并非“由表及里”进行论述。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结构,不是递进结构。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推断有误。原文说“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可见,外来理论可以成为本图理论的借鉴。故选B。(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范渊凯-29-\n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而起的超越与升华带来的愉悦。无论自然美或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生成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的深刻内在理念和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的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而审美德性则提升审美境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审美价值包含了理性的道德因子,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审美活动终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之中包含协调社会关系作为精神力量的道德,而审美活动也是主体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对象化的过程,遵循着道德规律。因而,只有将审美活动放置于社会实践与道德关系中考量才能深刻认知审美价值。(节选自《简论审美德性》,有删改)13.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佐证观点。以下对“审美价值”的理解不能被马克思引言证明的是( )A.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主体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29-\n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超越了一般的价值,具有超功利性。C.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有客体参与,又有主体介入,体现主客体的统一。D.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一样,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关系中。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审美主体心灵触发美感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道德评价。B.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由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高层次审美承载了丰富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包含着“尽美尽善”的本质欲求的实现,体现了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思想内容的统一。D.“人的本质力量”包含道德,“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遵循道德规律,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活动需置于道德关系中考量。15.作者为什么说“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根据文本概括,每点不超过20字。【答案】13.B14.D15.①理性(德性)是审美愉悦产生的重要原因。②审美价值内涵(包含)道德判断(德性)。(审美活动遵循道德规律)③审美层次高低与道德(德性)有关。【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可知,作者承认审美价值的“一定的超功利性”,但要采用和阐述的是其“主客体统一”——特别是“客观性”——的特性。B.所引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不能证明其“超功利性”。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29-\nA.“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审美主体心灵触发美感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道德评价”说法有误,原文“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此项“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时”偷换说法;原文“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此项“心灵触发美感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道德评价”说法偏颇。B.“‘期待视野’由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法错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是审美个体,不是“期待视野”,偷换概念。C.“体现了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思想内容的统一”说法有误,原文“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此项“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思想内容”无中生有。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二段“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可知理性(德性)是审美愉悦产生的重要原因。由第三段“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可知审美价值内涵(包含)道德判断(德性)。(审美活动遵循道德规律)由第四段“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而审美德性则提升审美境界”可知审美层次高低与道德(德性)有关。(2022·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用户数据正成为热门的大数据资源,而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则为海量用户数据提供完美的商业可能。可以认为,用户数据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是人工智能产业主体最为关键的市场竞争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通过数据垄断而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将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29-\n数据收集是数据使用的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数据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收集的垄断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密切相关。数据收集具有网络正效应。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发展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积累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数据越多,由算法定义的产品就更加智能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将导致数据市场出现严重分化。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数据使用是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经济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需要关注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数据与算法叠加的AI合谋。媒体报道的网络约车等平台"杀熟"事件,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算法生成歧视性价格。二是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以数据整合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被称为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目前,国际层面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并购反垄断审查案件,如“Facebook/WhatsApp”并购案、“Microsoft/LinkedIn”并购案。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将成为全球并购的新趋势。三是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具有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上游数据控制者,如果不合理的拒绝下游数据使用者获取数据,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涉及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前者与单边市场相对应,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后者既需要单独界定“数据市场”,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SSNIP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的分析工具。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垄断案件急需立法变革。变革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调整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申报门槛。企业的数据资产,在时间上有延迟收益的特点,在空间上有从其他市场交叉收益的特性。因此,企业并购时的账面营业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数据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其二,考虑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纳入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导致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降低,而用户是整个数据生态的基础,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给予关注。(摘编自吴汉东《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与反垄断法的时代使命》)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红利”将替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新增长点。B.计算能力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用户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间竞争的关键要素。C.数据收集的网络正效应和非金钱交易特征,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D.数据市场具有多边性和不同于传统相关市场的新特征,因此反垄断法需理论创新。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9-\n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社会背景,指出反垄断法应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C.文章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平台数据积累两方面,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的形成过程。D.文章通过网约车平台“杀熟”等事例,分别论证了需要关注的三种数据垄断行为。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的相互关系看,前者比后者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B.深度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避免产业主体谋求垄断利益的不良经济行为。C.“Microsoft/LinkedIn”等并购案表明,意在整合数据的企业并购将成为新的趋势。D.我国在处理企业并购案时,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可更好达成反垄断目的。【答案】16.C17.D18.C【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曲解文意。从原文“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可知,“数据收集的非金钱交易特征”导致的是“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而非“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论证方法分析有误。论证前两种数据垄断行为使用了事例,论证第三种数据垄断行为未使用事例,用的是假设分析。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强分主次。文中没有说“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哪一个“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B.表述绝对。原文“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有助于”不当。-29-\nD.扩大范围。结合“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可知,“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是处理数据垄断企业并购案件时应采取的措施,而非针对所有企业。故选C。(2022·山西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功能,从中国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也是不同时代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和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要“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广阔而深邃的历史时空,不仅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偶然、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而且对某段历史、某个事件、某位人物,都能在把握历史走势中对其位置、作用、价值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对深沉厚重的历史,对鲜活喧嚣的现实,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境内水泊梁山曾活跃着一支以宋江为代表的起义队伍,施耐庵的《水浒传》把他们写成大闹州府、救济百姓的英雄好汉,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将他们写成对抗朝廷、为非作歹的匪徒贼寇,相应地,胡应麟、沈德符、李卓吾、金圣叹等围绕小说所做的评点也各不相同。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两部意义截然相悖的作品,塑造出面目彼此对立的艺术形象,并引发评论家矛盾对立的观点,这种现象是不同的历史观所致。文艺作品为文艺家所创造,他对表现对象的认识正确与否、深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形象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开。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当然包括注重抒写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大历史,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这一特征决定了文艺创作不能像社会调查那样,以扩大统计的数量与规模来保证归纳定性的可靠性及价值,而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29-\n当然,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绝非是对那些咀嚼一己之欢、有意消解历史严肃性等不良现象的容忍,它们是文坛所应清除的污垢。一段时间以来,某些文艺作品热衷于“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甚至“解构历史”,贬低崇高、讥讽道德、调侃英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等歪风屡禁不止,这种文艺现象应引起我们警醒、反思和整改。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文艺工作者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摘编自钱念孙《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光明日报,2021.12.21)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各种文艺作品,是历史变迁的艺术反映,记录着各时代人民生活的诉求和回忆。B.习总书记提出文艺家要树立大历史观,唱响时代主旋律,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C.文艺家的“大历史观”,是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使文艺作品获得高瞻远瞩的境界和效果。D.文艺作品由文艺家创造,文艺家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表现对象的深浅,直接影响到他创作的文艺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否立得住、传得开。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艺与历史的关系入手,引出下文关于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的论述。B.第三段诠释“大历史观”概念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论述大历史观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C.文章以《水浒传》《荡寇志》为例,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对创作出不同作品的影响很大。D.文章紧扣优秀作品的创作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大历史观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B.历史和现实不可分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C.文艺的特征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29-\nD.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贯穿古今和融通中外的交织考察中擦亮眼睛,洞明世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答案】19.B20.C21.D【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在指导文艺工作者以写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写生活小事件、小人物为辅”错误,原文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注重描绘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大时代,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文艺总以具体形象反映生活……只能通过赋予具体形象更加鲜明的特征和更为深厚的意蕴,来增加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具体形象”可大可小,原文没有分出主辅,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不同的历史观对创作出不同作品的影响很大”错误,原文为“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北宋末年,山东……”,可知论证的是“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能否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影响极大”。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明了国家要针对当前文艺领域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大力整顿,严厉打击歪风邪气的决心”错误,结合文中“这里提出‘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对当前文艺创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如今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尤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源源不断的精品力作,为攀登文艺高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等内容发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历史观”的指示主要是指导当前文艺创作,多出精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B.“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看穿历史”错误,原文有“用辩证、发展的眼光透视……要站在高处以宏阔的眼光观察对象……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被世事变幻和生活表象所迷惑,才能在洞穿历史和现实底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做出准确有力的刻画和呈现”,选项于文无据。-29-\nC.“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特点”错误,结合“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表现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只能搞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我们赞赏小切口写出大气象、大境界”分析,“通过增强具体形象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来反映生活”,一样可以表现“大题材、大主题、大项目、大制作”,可以是以小见大,可以具有典型性和概括力的具体形象呈现大题材、大主题等。故选D。(2022·辽宁大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29-\n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2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的文学,其功能和意义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意味着它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B.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C.18世纪末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结果。D.无论是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革命,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革命,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9-\nA.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B.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很多作为代偿机制出现的超越现实的创作,这表明很多时候文学其实无国界,其中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D.小说在18、19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24.下列古代叙事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A.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梁祝双双化蝶B.《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都应验D.蒲松龄的《狼》(其二)中,屠户最后杀死了两只狼2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18世纪前后有何不同。26.诞生于文艺复兴后期的《哈姆莱特》与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玩偶之家》两部戏剧中,主人公悲剧发生的动力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22.A23.D24.D25.①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②18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6.①相同点:二人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娜拉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②不同点: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而安娜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原文是说“没有固定的答案”而非“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意味着”的表达亦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故选A。-29-\n2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必然结果”表达绝对,原文第二段明确说“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蒲松龄的《狼》的情节是现实中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并非代偿机制。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二段说“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第四段说“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由此概括出: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文章第七段说“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由此概括出:18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相同点:文章第三段分析悲剧发生的动力时说,“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29-\n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哈姆莱特》和《玩偶之家》的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得知父亲死讯的哈姆莱特开始变得尖锐敏感,沉郁低落,多疑内向,耽溺于冥想之中。在这种心理下,他变得优柔寡断,喜怒无常,思虑繁重却缺乏果敢的实践能力。他这种双重的性格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这导致了他无法果敢的进行掉复仇这个要求极高的行为,以至于发生最后的悲剧。而娜拉的父亲与丈夫都剥夺了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她只能选择忍耐。早在娜拉与父亲生活时,她就从来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亲。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不同点: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神学的影响力下降,人们开始尊重生命,观念具有普世意义,但同时封建思想仍然桎梏着一些人的思想。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丹麦是一个处于封建末期的王国,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外出留学的“进步青年”,一个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者,学者。由于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所以必然无法同腐朽但是依旧强大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于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由于客观条件对他的压迫使他的复仇一步步的推后,最后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而安娜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拉娜小时候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了却又成了丈夫的玩偶,她从来不曾真正在社会上独立过。在这样一个大男子主盛行的时代,娜拉的所谓觉醒,不过是假象,她想要走出去,可是她又能又去哪呢?依靠什么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呢?娜拉最后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2022·上海金山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胡一峰①弹幕,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观影方式。2014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绣春刀》等试水“弹幕”观影,引起广泛关注。金圣叹,是几百年前一介书生,压根儿不知电影为何物,遑论“弹幕”。“风马牛不相及”,能扯到一块吗?能!我不是讲穿越故事,而是想从文艺评论角度谈谈二者的联系。②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一般认为“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29-\n③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④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历史总是呈螺旋式上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文艺的互动性,使文艺作品在线观看和即时评论成为可能。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⑤新事物总是让人欢喜让人愁,因为它的出现打乱了现有的秩序,难免给人造成心理不适。面对新事物,人们也总是会习惯性地和旧事物做比较,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孰优孰劣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所谓“优”不过是“看顺了眼”,或说成自然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捕捉新事物预示的变革方向。在我看来,“弹幕”确实创造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条件,使传统的“评点体”文艺评论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满血”复活。或许,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但请不要急于闭上双眼,因为那会让你错过美丽的风景。⑥既然问题不在文艺欣赏的习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这就要说到金圣叹了。面对“弹幕”的袭来,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寻找或培养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批评家。“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事实上,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29-\n⑦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就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选自2015年3月9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27.第①段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是指_______________。28.下列对“评点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是综合、直观和凝练,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是其代表作品。B.“评点体”有时通过分析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C.“评点体”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简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而幽默。D.“评点体”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是对原著的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29.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弹幕”的最大弊端是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B.随着“弹幕”的深刻发展,艺术品本身的经典水平将直接得到提升。C.“弹幕”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够更有效地欣赏作品。D.“弹幕”是一种技术,具有自我提纯功能,能使弹幕的内容优胜劣汰。30.第⑥段中,作者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家看作“金圣叹”,其理由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31.本文按照“传统‘评点体’特点——现今‘弹幕’特点——未来‘弹幕’发展”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答案】27.几百年前的金圣叹与现今的观影方式“弹幕”毫不相干(或毫无关联)。28.B29.D30.答案示例:理由充分。(1)二者都借助相关的载体,网络文艺批评家借助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金圣叹借助的是纸质文本。(2)二者都目光锐利、思路敏捷,感知力和鉴赏力强,点评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3)二者都对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影响。31.答案示例:我认为这样安排有以下原因:-29-\n文章探讨的是“弹幕”这一具有“评点体”文艺评论性质的问题,而“评点体”源于古代。既然“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然有其即时性、互动性、繁杂性等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评点体”不同。“弹幕”现状喜忧参半,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方能积淀为经典,呼应“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的感慨。从“评点体”发展的事理顺序、文章题目看,以时间为轴的纵向分析论述最为合理,且容易被读者接受。【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风马牛不相及”常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文中用来说“弹幕”和金圣叹,一个是现今的观影方式,一个是几百年前一介书生,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丝毫不相干。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辅助剖析作品”错误,原文是“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是“通过分析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选项主辅不分。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作出推断的能力。A.“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艺术欣赏的完整性”,不是说“弹幕”影响了观赏者进行艺术欣赏的完整性。B.“随着……艺术品本身的经典水平将直接得到提升”强加因果。原文“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不一定的确能行,也不能直接提升。C.“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是偷换对象,原文是“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不是“作品”,而是“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概括出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和“金圣叹”在文艺评论方面的共同点。根据“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织成的网络文艺世界中,已经活跃着不少网络文艺评论家了”可知,二者都借助相关的载体,网络文艺批评家借助的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金圣叹借助的是纸质文本。-29-\n根据“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他们目光锐利、思路敏捷,对艺术有着良好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使用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可知,二者都目光锐利、思路敏捷,感知力和鉴赏力强,点评的语言短小精悍、活泼清新。根据“‘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可知,二者都对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影响。3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章谈论的对象是“弹幕”,它“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的观影方式”,和古代的“评点体”一样,都属于一种文艺评论样式,但又有所不同。“弹幕”是借助网络工具,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繁杂性等特点,传统意义上的“评点体”借助纸质文本,具有综合、直观、凝练的特点,二者是不同的。所以结构安排上应按照时间先后关系,由传统‘评点体’特点写到现今“弹幕”特点。舆论对“弹幕”的反映喜忧参半,喜的是“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当下我们对眼前飞来飞去的‘评论’还不太习惯甚至有点头晕目眩”,所以“弹幕”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刻的发展”,这也呼应“弹幕来了,金圣叹何在”的感慨。所以结构安排上要由现今“弹幕”特点写到未来“弹幕”发展。整体上来看,文章是按照“评点体”发展的事理顺序和时间顺序分析论述,思路清晰合理,容易被读者接受。-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