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5月18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土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2.图1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橄榄枝大雪花由96片小雪花组成,每一片小雪花上,都镶嵌着一个参赛国的名称,代表一个参赛国。设计理念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文化核心内涵。这理念主要指()A.天人合一B.道法自然C.天下为公图1D.和而不同3.汉律按照“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的礼制,把子对父不孝、臣对君不忠宣布为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可见,汉律()A.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B.旨在维护贵族的特权C.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D.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4.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丝织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对此变化解释合理的是()图2唐宋时期图3明清时期A.棉纺织业发展的冲击B.受海禁政策的影响C.政府强化丝织业控制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n5.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1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表1清朝科举乡试中额表(单位:人)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来源于《清会典事例·礼部》A.延展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6.顾炎武遍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进而感慨道“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由此可知,顾炎武()A.心系天下,倡导经世致用B.揭示出明清国力衰退的危机C.反对大兴土木、奢靡浪费D.反思了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7.1862年,安庆内军械所手工仿制出一艘小火轮船,其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于国内。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新造之小火轮船……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此放大续造。”这体现了()A.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始出现B.外资垄断内河航运的局面被打破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起步D.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8.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指出:“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意味着()A.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完成B.辛亥革命成果的丧失C.民主共和的原则得以确立D.民主主义目标的实现9.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人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军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七七”事变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正面战场;第二次是在广州、武汉沦陷后,大批海外华裔青年奔赴广大的敌后战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这一变化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人民战争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援中国的抗日D.中国共产党抗战中流砥柱地位凸显\n10.下图为1957年出版的宣传海报。该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B.激发了“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C.宣传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的方针D.倡导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1.“倒爷”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利用地区差和时间差,运用手中信息网络,看准时机、行情,转手倒卖,以攫取经营暴利的人的蔑称,这些人也是当时国家政府规劝、教育和整肃的对象。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与“倒爷”有关的法律法规却相继被废除或修订。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国家对“倒爷”教育收效明显B.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C.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建立12.伯利克里时期,“将国家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文化事业”,筹办各种赛会,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设置优秀剧目奖,鼓励作家大力创作。这些做法()A.使雅典文化发展到顶峰B.提升了民众的民主意识C.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D.有利于增强城邦凝聚力13.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在杀手就是疾病。据此可知()A.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B.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C.文明的交流必然加剧文化的不断冲突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14.1839年,英国墨尔本政府在围绕重要政策表决时仅获得下院5票的微弱多数,首相墨尔本决意辞职。而维多利亚女王不愿邀请皮尔组阁。墨尔本说,一位立宪君主随时有接受反对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的义务。女王只得请皮尔组阁,但皮尔要求女王撤换宫廷女官,女王大怒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墨尔本最终继续留任。这反映了()\nA.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C.君主立宪政体受到严重挑战D.国王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15.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在列宁看来()A.改变建设方式已势在必行B.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式C.市场经济和工人国家相容D.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取得显著成效1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体现真诚、自由、个性的欧普艺术、观念艺术、摇滚乐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美国国务院和中情局资助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多次赴海外展览。这表明()A.美国政府借助艺术谋求世界霸权B.民间艺术借助国家力量开拓市场C.现代艺术契合了美国政治取向D.美国致力打破艺术的国家界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外文化交流】(14分)材料一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现象。(8分)\n18.【中国近代外交】(14分)材料一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10分)19.【中外经济联系】(12分)材料一表2西属美洲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单位:百万银元)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白银数量从欧洲运达东方数量1550332~3160011~14104.4165010~138~9617001210~128.5175018~2018~2512.217802218~2014.718003023~2518——摘编自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n材料二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国际金融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通过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作,获得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国际金融体系由于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具代表性。——陆演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动力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1550—1800年间白银国际流动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原因。(6分)20.【碳达峰和碳中和】(12分)材料1800—2000年部分国家CO2排放量变化图——摘编自任国玉等《世界各国CO2排放历史和现状》根据图中信息,围绕“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