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育才中学高2022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二)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br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br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来分析的。B.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其感发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C.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D.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更为通俗的宋词的反而超越了唐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饱尝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才爆发艺术创造力,从而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等后期经典作品。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分)A.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D.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br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花园茶会[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出了什么事?”“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萝拉抓住她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生活多么令人厌烦一滴眼泪一声悲叹<br />爱情反复易变分手……在顷刻间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不,不是的。”“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br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意么?“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原谅我的帽子。”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br />“可怕吗?”“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很明白。“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冯钟璞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8.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9.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br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时政疏王安石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崇文书局) <br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B.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C.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D.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如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中“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中的“宗庙”即指后者。B.伏惟,亦作伏维,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李密《陈情表》写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C.逸豫:这里的“逸豫”是指大臣们胆怯、无所事事,与“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意思不同。D.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议论“时政”的奏章,但作者先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紧紧抓住影响时政的关键人物——“人主”的态度展开论述。B.给君主进言,不乏溢美之词。作者先赞颂“陛下”谦恭节俭、聪明智慧,民风淳朴,但接着指出国家财力不足,因而才急需改革。C.正文的一、二段先论古,意在为直言进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第三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古而今,切入正题,议论时政。D.文章引用《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劝谏皇帝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停止改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br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2)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14.王安石急于向皇帝“上时政疏”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D.通篇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构思精巧,落笔超逸。整首诗取象不凡,境界开阔。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忧虑。(2)李白《蜀道难》用鸟鸣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如“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烘托哀愁之情。<br />(3)羌笛(也称羌管)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象征凄婉的思念之情。唐代的边塞诗人常用它来表达征夫对家乡的思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句或三句均可)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玉舞人是以舞姬为模特,由玉料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很是生动,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西汉中晚期是玉舞人最风光的阶段。西汉中期,随着工具的改进,镂空、浮雕等手法的普遍使用,制玉技艺__________,新的器类和器形陆续出现,无数__________的佳品大量问世,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玉舞人,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性舞蹈者。绝大多数玉舞人,表现的是婀娜妖媚的女性舞蹈者。汉晋文献记载,汉代后宫佳丽能歌舞者__________,如高祖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武帝时李夫人“妙丽善舞”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把歌舞作为艺术创作主题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玉舞人,虽然只是组玉佩中的一个小小配件,但也成了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见证,__________。到了东汉,随着组玉佩的衰落,以及刚卯、司南佩、翁仲等辟邪玉佩的流行,玉舞人也便迅速没落了。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切如琢 精美绝伦 俯拾皆是 风行一时B.精益求精 美轮美奂 俯拾皆是 蔚然成风C.精益求精 精美绝伦 比比皆是 风行一时D.如切如琢 美轮美奂 比比皆是 蔚然成风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玉舞人以平面透雕为主,玉工们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B.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玉工们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C.古代的玉舞人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br />D.古代的玉舞人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20.下列各项中,和文段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理念引领下,北京冬奥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竞技比拼到大众普及,从赛事筹办到地方发展,顺应了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从愿景变成现实。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的大赛志愿服务经验丰富,①志愿服务队伍中有老年人,有青年人,有高校学生,不少人还是“双奥人”。据统计,自2019年12月5日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通道开启以来,②有将近100万余人申请报名。服务永无止境,态度决定一切。③只要志愿者们充满活力,必将使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他们必将用专业敬业的态度、热情洋溢的服务,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增光添彩, 展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和开放自信的风采,在全社会营造热烈的冬奥氛围。21.文中画线的句子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请加以分析。(6分)①违背了同一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②违背了不矛盾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③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分析:_______________22.“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理念。请任选两个理念,为本届北京冬奥会各写一条标语。要求:①紧扣关键词;②使用对偶或对称句;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每条不超过20个字。(3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br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重庆育才中学高2022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二)语文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故选D。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项“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应是“读者也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项“‘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错,应为“‘兴’是由物及心,而‘比’则是由心及物。”C项“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内涵的能力。B、C、D项都是由物及心,都是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而A项则是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故选A. 4.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然后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等作品中的比兴为例分别对“比”和“兴”的内涵进行诠释,从而阐述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③最后指出古诗词中的“比兴”除了有心物交感的意思外,还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味。(评分标准:1点1分,2点3分,3点4分。)5.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2分)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2分)③<br />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2分)(评分标准:每点2分,3点6分。)5.C(A项,“为小说奠定了基调”解说有误。小说前后氛围与基调有明显差异,此处花园环境描写与后文花园外的环境形成对比。B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解说有误,此处描写体现乔丝陶醉于表现自我而无视他人的痛苦。D项,司考特太太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体现死亡于穷人而言,是一件平常事,穷人面对死亡早已见怪不怪而变得不在乎,并非“豁达洒脱”。)6.C(薛太太将食物送人,既是为刚才不安的情绪寻找心理补偿,也有用剩下的食物换取好名声的意图。虽然从前面的情节来看,她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但此处并没有充分体现她的冷酷,反而体现她良心不安的一面。前面已交代这些食物全是没动过的,萝拉将它们称为“残渣剩屑”,也不能充分体现其“诚实”,而表现了她的孩子气。)7.①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②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③萝拉戴着炫目的帽子出现在死者家里,显得不合时宜,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答出③给2分,答对①和②其中一点,给2分,共4分)8.①萝拉说的“神奇”,想表达她刚发现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的。②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却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③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想表达他觉得萝拉所说之事极为普遍,对此他早已漠然处之。(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10.C11.C(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安乐”的意思。)12.B(“民风淳朴”错,应是世风轻薄。)13.(1)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宾语前置1分,“偷假”1分,“幸”1分,句意1分)(2)官员在上胡作非为,百姓在底层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乱于上”“贫于下”1分,“浇薄”1分,“日以”1分,句意1分)14.用人不当,法度不明(贤才不用,法度不修)15.C(“颈联写途中所见”错误。颈联写途中境况,乃想象之景。迢迢驿路,盘旋峰峦而上,淡淡疏云,飘忽其间,此言路途之艰险也;海潮浸袭,城根地卑湮湿,老树含秋,此言处境之凄苦。)<br />16.①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句是说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②贾诗尾联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内容“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分析,贾岛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即劝慰友人不要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17.(1)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2)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18.C.(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如切如琢:比喻互相探讨。根据语境,语境修饰“制玉技艺”,应填“精益求精”。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指玉雕作品,应填“精美绝伦”。比比皆是:形容非常多。俯拾皆是: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有,极容易得到。语境指汉代后宫能歌舞的人很多,应填“比比皆是”。风行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很盛行。蔚然成风:形容某种事情已广泛流行,形成风气。语境指佩戴玉舞人很流行,应填“风行一时”。)19.A(成分赘余,“大多以平面透雕为主”语义重复,应把“大多”去掉;成分残缺或赘余,“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主语残缺,应改为“玉工们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这样的话后句“玉工们雕刻的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中“玉工们雕刻的”赘余,可删掉;句式杂糅,“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和衣纹很是生动”,可将“很生动”删掉。)20.A(“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比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夸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反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拟人)21.①“老年人”“青年人”“高校学生”“双奥人”分类标准不统一,不能并列。②“将近”和“余”表意矛盾。③志愿者们“充满活力”不能视为“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的充分条件。“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第①句中分类标准不统一,“老年人”“青年人”是从年龄上划分的;“高校学生”是从身份上划分的;“双奥人”是从经历上划分的,分类标准不统一,不能并列,违反了“同一律”。<br />“矛盾律”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它通常被表述为A必不非A(A一定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第②句中同时对人数的表述,“将近100万”和“100万余人”表述矛盾,对同一对象做出了矛盾判断,因而违反了“矛盾律”。“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之一,提出或证明一个命题,都必须有能够表明它何以真实的理由。证明要求论据必须真实,并且从论据可以推出论题,这就是充足理由律的具体运用。第③句“只要……必将”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为要使“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需要多个条件,不是只有“志愿者们充满活力”这一个条件。或者说志愿者们“充满活力”不能视为“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的充分条件,因此违背了“充足理由律”。22.示例1:科技服务奥运,智慧赢得喝彩。示例2:节约点滴能源,打造绿色奥运。23.【审题】要注意题目中的“感受和思考”。话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感受和思考”,使文章写得既有广度,还有高度和深度,这是作文得分50+的关键因素。以“宽仁”这一话题为例,在广度上:一是对题目材料要有所引述,话题必须由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展开,得出一个中心观点;二是回到“读史明智”发言情境,对“宽仁”概念内涵做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解答为什么要宽仁;三是联系社会现实,讲一讲“宽仁”这一思想在今天的普世价值。这样就可以筑起文章的整体框架,文脉的逻辑层次也很分明。在高度上,可以将这一话题从个人拓展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可以联系当下实际,中国推行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国际霸权主义行径,以此立意就高远得多。在深度上,要有思辨色彩,要在“智”与“仁”的二者关系中论述“仁”。智瑶的五项长处,我们要看到并肯定;智瑶的一项短处,我们要有充分认识,以“长处”论“短处”,话题重在“短处”。思考问题客观、全面、公正,这样才能做到思辨而深刻。【参考立意】1.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绝不滥用武力;人无完人,但要正视缺点。(智瑶角度)2.正确识人辩才,对人才的考察、举荐与任用要坚持德才兼备这一标准。(智宣子角度)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做一个有远见的人。(智果角度)【可能会犯的错误】1.没有突出发言稿文体,或者文体格式不对;2.没有引用题目中的材料,脱离题目材料另起炉灶;3.没有抓住话题核心,谈“宽容”而不及“仁义”,或重谈“宽容”而淡写“仁义”;4.没有深度思考,多做表面文章,模式化套话,鲜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话题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思考不够。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好题借鉴】为人处世,仁义为本以仁为本,以史为鉴以仁爱人,仁者无敌怀宽仁之心,行仁善之事永葆仁爱之心,共创美好未来用人之道,德才兼备【素材集锦】(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解读:知同“智”。明智的人内心不惑乱,仁爱的人内心不忧虑,勇敢的人内心不恐惧。“智、仁、勇”是孔子要求君子具有的三种美德和境界。孔子认为一个达到了“智、仁、勇”境界的人,就可以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了。(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解读: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可见,司马光的人才思想是以德为先,才德若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解读:有仁爱之心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4)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br />解读:意思是,不知道一个人的短处,又不知道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那么就不能够使用人,不能够教育人。魏源的人才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参考译文】 关于时政的奏疏 王安石 年月日,备位充数之臣我冒死叩拜,向皇帝上奏: 我私下观察从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长,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优虑的心意,即使没有暴政酷刑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乱的。从秦代往下,在位时间长的,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有功业的天子。在位时间长,国内外没有忧患,因循守旧苟且偷活,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只注意度过目前的日子,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已身上,常常等到灾祸降临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而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破坏和侮辱,妻子儿女本来也遭受了穷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也已经尸横遍野,生还的人也时刻担心饥饿困顿和抢劫捆绑的危险。为人子孙,使宗庙毁坏受到侮辱,为人父母,却使百姓一家挨一家地死去,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能够忍受的吗?然而晋、梁、唐的三位帝王由清平世界导致败亡,自认为灾祸不至于发生,却不知道突然之间灾祸就降临了。天下是最大的宝器,若非大力修明法度就不足以维持,若非广泛培养贤才就不足以保护占有。如果没有至诚恳切为天下担忧的意念,就不能寻求考察贤才,讲求法度。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有时还侥幸没有什么变故,但天长日久,没有不发生大的动乱的。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容智的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而且在位时间很长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为天下担忧,把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任用了贤オ,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合乎法度。官员在上胡作非为,底层的百姓日渐贫困,社会风气一天天地淡薄,国家财力一天天匮乏,而陛下住在深官之中,从来没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思。这就是我为陛下计议而不能不发慨叹的原因。 像因循守旧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可以侥幸一时,却不能保持天长日久。晋、梁、唐的三位帝王不知道考虑这些,所以灾难变乱一时间就发生了,即使想再去咨询考察学习探求来救护自己,也已经来不及了。用古代来衡量现代,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尚书》上说:“如果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请陛下时刻优虑这些致命的病症,不要把一天的头晕目眩作为痛苦。 <br /> 我已经承蒙陛下提拔,让我做了侍从的官职,朝廷的治乱兴衰,都和我的荣辱有关,因此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规劝陛下的大义。请求陛下深入思考我的言论,作为自己的警戒,那么就是天下的大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