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中学2022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8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2.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变法内容主持者变法内容秦国商鞅“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魏国李悝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按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提出“尽地利之教”,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稳定物价,巩固小农经济;制定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法经》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世袭制度彻底瓦解B.社会变革趋势明显C.奴隶主贵族通过变法维护统治D.小农经济呈现出精耕细作特点3.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到了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历牝者(母马)摈而不得会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奉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B.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实行编户齐民增加了财政收入D.推行郡国并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4.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主张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而发起古文运动,强调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提出“词必己出”“文以载道”。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A.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政治地位B.强调了抒发个性和表达情感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D.反映了文学复古潮流的兴起【答案】A5.如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6.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出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由此说明宋代A.君弱臣强的政治生态B.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C.君民共治制度理想D.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7.有人在描述某项制度时说道:“合河南、河北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由此可知,该项制度A.使国家从松散走向严密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了区域间的民族融合8.表3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9.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错误说法。这说明A.“二重证据法”已经不适宜新史学研究B.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C.文献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D.考古发现全部属于第二手史料10.《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
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并未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B.没有促进清朝外交体制的变化C.促使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英国治国理念在华传播11.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2.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并不断扩大规模,成为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纱锭生产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申新纺织公司的发展A.导致日本在华纱厂严重萎缩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推动民族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13.下图为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下洞村一间老屋的墙壁上,红军1934年长征时期留下的珍贵标语,其中有“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些标语A.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B.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D.表明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4.1933年,约30万件的故宫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1936年12月,又从上海迁转南京。1937年8月,故宫文物奉令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广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故宫文物的迁移A.反映了日军对中国侵略的加深B.使得全国文物免遭破坏与劫掠C.开始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D.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物质基础15.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质是A.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B.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势的好转16.1949年11月,美国纠集西方国家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随后对中国发动全面的封锁禁运。1972年至1977年底,我国与西方国家共签订引进技术设备合同220多项。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美苏争霸的开始B.改革开放的实行C.中国国力的增强D.中美关系的改善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材料二: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相比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6分)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级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国方案。(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8分)箴言中学2022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参考答案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答案BBAACDC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BBCCABD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西周时期为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而设计的,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以嫡长子继承原则为核心的西周宗法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与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无关;C选项错误,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西周时期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制度无关;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世袭制,使得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但是并未解决家族内部权力纷争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需要纷纷进行改革,表明社会出现变革趋势,B项正确;当时世袭制度遭到严重的冲击,但并非彻底瓦解,排除A项;商鞅、李悝等皆为法家代表人物,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严重冲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变法的主体不是奴隶主贵族,排除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变化说明文景时期比汉高祖初期的经济有所发展。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制度,排除C项;文景时期,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解析】根据“韩愈”“文以载道”“宋代”等信息可知,材料主旨是知识分子推动的儒学复兴,从而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政治地位,故选A;抒发个性和表达情感以及市民阶层壮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C;这场古文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文学复古,D项没有体现本质内容,排除。故选A。5.【答案】C【解析】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政府收入中钱币所占比例上升,实物所占比例下降,这种变化说明这一时期货币使用量增大,商品经济活跃,故选C;图示主要反映了政府收入种类的比例变化,没有体现动乱对政府收入的影响,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6.【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臣,故D项正确;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积贫积弱,排除B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非为了实现君民共治的制度理想,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钱塘”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与使国家从松散走向严密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犬牙交错原则不利于区域间的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从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这反映出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显露,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边疆,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粮食的产量,排除C。9.【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考古发现纠正了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的错误说法,这说明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B项正确;“二重证据法”依然有利于新史学研究,排除A项;文献资料是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条约文本秘而不宣,最终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大笑话,这说明鸦片战争并没有使清朝的外交体制发生变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排除A项;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B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其性质,A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C错误;D说法违背史实。12.【答案】C【解析】申新纺织公司生产率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A项过分夸大了申新纺织公司的作用,排除A项;申新纺织公司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近代民族工业并未实现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可知这些标语体现了中共的政治主张,C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和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排除AB项;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文物迁徙的路线来看,这主要和日军侵华路线类似,因此故宫文物的迁移反映了日军对中国侵略的加深,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范围过大,排除;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与沿海工业内迁有关,排除。故选A项。15.【答案】B【解析】根据“1960年”、“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是对当时农村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意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这些举措是在纠正“左”倾错误,而不是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和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式好转,排除AD项;1952年底我国就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B项。16.【答案】D【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的改善,故答案为D项;美苏争霸是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全面禁运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改革开放是自1978年,排除B项;中国国力的增强对这一变化也有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关键因素”的要求,排除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17.(14分)【答案】(1)措施:修建九边重镇、重新修筑长城并驻重兵,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设置卫所,派驻军队驻守南部边疆地区;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进行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任答四点,得8分)(2)特点:继承性,借鉴和继承了前朝的边疆政策;创新性,如盟旗制度等;方式的多样性,不同地区政策不同;地域的的广阔性,包含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等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任答三点,得6分)
18.(12分)【答案】示例: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提示:考生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未有之变局”亦可。19.(12分)【答案】(1)特点:体现家国一体观念;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强调“大一统”;报效国家与获取功名相联系。(2)不同: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言之有理也可)原因: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14分)【答案】(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等;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康有为等开展戊戌变法,改良政治;孙中山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陈独秀等领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等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建了我国社会
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成就等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