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域分异的三大地带性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特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更替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沿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低纬→高纬)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项目内容概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形成基础水分变化根本因素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景观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自然带更替方向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10\n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内容显著地区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形成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垂直带谱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分布规律共同性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差异性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5.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6.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特殊的。(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又有复杂性。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太阳辐射:赤道两极热量带:赤道两极植被:赤道两极土壤:赤道两极(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10\n降水量:沿海内陆植被:沿海内陆土壤:沿海内陆(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200米。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3.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10\n(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n(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2)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3)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答案】(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 (2)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小(3)地势第二级阶梯与地势第三级阶梯(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畜牲区的分界线;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易错剖析】解答该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图文材料可分析以下有效信息:1.根据图甲纬度位置及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等地理事物可知图示为非洲南北剖面图。2.根据图乙中经度位置及东北平原、天山等地理事物,及90°E附近海拔在海平面下等信息,可判断图示为沿过吐鲁番盆地的一条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自然带分布图。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0\n1.图中信息反映出( )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m左右最低B.2600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2.影响木本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降水D.坡向【答案】1.B 2.A 读下图所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答案】(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A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变化大(3)距海远近不同每道试题4分,共40分10\n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1~2题。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阔叶林2.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纬度、水文B.地形、气候C.海陆位置、地形D.水文、土壤【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第2题,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②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4.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3.D 4.C 10\n下面图1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2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当野生动物大量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A.西风带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6.形成图2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答案】5.D 6.B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10\n7.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8.该山脉可能位于( )A.亚欧大陆东岸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C.南美洲南部西岸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落叶林代表的是温带地区,山脉东侧山麓植被为荒漠,对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第8题,根据大陆西岸是落叶林确定西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南美洲南部西岸。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读图,完成第9题。9.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答案】C 10\n10.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搬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作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于(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B.非地带性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答案】A 【解析】不同季节牧场所在的海拔不同,反应不同海拔草原生长的季节差异,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规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