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教学时间教具教内学容目要标求1、情感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2、知识与技能: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描述,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3、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交流、教师指导、课堂展示。重难点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及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礼治”的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导入预习展示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分析课文: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如: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②(《论语·公冶长》)“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③(《论语·先进》)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探究,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提示。(抓人物个性化的言行,结合《论语》中孔子对弟子们评价的相关语段和史料记载的相关信息来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小结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④评价子路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评价冉有时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⑤孔子对公西华也有一个评价:“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子路:直率、卤莽——哂之冉有:谦虚公西华:更谦虚曾皙:洒脱——与之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侍坐》借孔子与弟子闲坐聊天,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动地展示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貌,来表现孔子的“礼治”的理想。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培养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