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一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A。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特的政治现象,B正确。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C、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同学做了西周的平民,才能.颜值.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答案】B-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因此平民不在分封之列。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D项错误。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概况【名师点睛】关于对分封制作用的认识,要注意分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把握:(1)初期: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周天子的统治;扩大西周版图。体现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体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22-【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产生腐败现象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答案】A【解析】题目的关键词是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鼎,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且题目要求的是本质问题,现象不能选,A选项属于本质,且符合题意;B选项与提议无关,CD选项是现象,不符合题意。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22-7.2022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一般而言,古人避讳是有一定规则的。皇帝的避讳自然是为了体现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以加强皇权。所以选择D。AB与皇帝制度不符,C虽然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是它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8.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太尉B.御史大夫C.锦衣卫D.刺史【答案】B【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官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尉负责掌管军事,不具有监察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锦衣卫、刺史具有监察职能但不是最早的,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22-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郡县制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无关,故A排除。察举制以孝廉为依据,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行省制属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0.“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一评价的制度A.世袭制B.军功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世袭制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军功制按照军功大小分配官位和爵位,科举制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不符合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排除ABD。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察举制11.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B.“以至万世而为君”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D.“功过五帝,地广三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很多的奏章,很晚才休息,这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事无大小,都由皇帝决策,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22-12.《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督体制【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抑制相权1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可见AB与题干意思不符;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14.《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22-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行省制在行政事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其他几个选项的含义并未和材料有直接联系,因此B项是符合题意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度15.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元朝中央机构设置为A.只设中书省B.三省六部C.三公九卿D.二府三司【答案】A【解析】联系材料中作者的意图“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可见,他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主张废除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答案选A。B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C是秦朝的中央官制,D是宋代的中央官制,排除。16.在某次考试题中,要求学生对废除丞相制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某学生把答案要点归纳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废除丞相后,全国军政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故ACD正确;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7.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基于这一认识,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22-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掌握。西汉建立后,错误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认为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缘故,因此,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即推行郡国并行制。所以应选C。A出现于商周时期。B与材料中提到的分封诸侯无关。D出现于元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18.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A.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D.古代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19.《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察举制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世官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的一种选官制度,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20.古代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队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宋代的财权、军权的分离,最后由皇帝来裁决,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权而实行权力的分离,所以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宋代而非汉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宋代而非唐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已经没有宰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体制21.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D.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A-22-【解析】察举制度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强调的是德才兼备,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科举制以文取士,不注重科技素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也有很多不足,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阵营,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察举制是在汉代集权制国家中产生的,它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效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2.明太祖废丞相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丞相权力威胁到了君主权力,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推行,丞相的废除使得皇权专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故选D。题干提及的中央官制,反映的不是思想统治,也不是监察制度,排除ABC。点睛:明太祖的这一措施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至此,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皇权最终战胜相权。2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2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故选B。25.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答案】D【解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材料中现象说明内阁运行超出了皇帝最初的设想,故D项正确;内阁权力受到皇帝制约,故A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权力是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26.-22-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说明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认为“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没有否认皇帝专制,排除D项。27.史学家钱乘旦认为:“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他的说法A.否定了雅典公民政治的民主性B.肯定了雅典打破血缘政治的进步性C.揭示了雅典城邦体制的阶级性D.指出了雅典划分财产等级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由“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结合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可知分析出钱乘旦认为雅典的民主根据金钱划分等级具有局限性,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钱乘旦没有否定雅典的民主性;B项中的“肯定”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错误,题干从金钱角度分析雅典民主并没有从阶级角度分析雅典的民主。【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结合所学可知考查梭伦的财产等级制。28.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A.标志雅典民主制确立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22-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答案】D【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陶片放逐法只是其中的一项具体措施,故排除A;依据材料“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可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陶片放逐法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可知B错误,D正确;C明显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依据“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可知考查的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29.从很早的时候起,血缘亲族关系纽带就在希腊社会中被打破。公元前六世纪,民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这项改革A.汲取了梭伦改革的精髓B.以地区选区冲击血缘部落C.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特权D.增强了城邦国家公民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公元前六世纪”“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改革是指以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措施以地区选区冲击了血缘部落,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说法错误,错在“摧毁”。3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雅典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B.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严重冲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答案】D【解析】公民大会可以不听取6位将军的申辩,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利无法受到制约,其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雅典掌握司法权的是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被告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会可以不听,故C-22-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B项错误。31.古代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各项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B.十将军委员会通过抽签选举产生C.雅典政治保障公民思想自由D.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答案】D【解析】雅典民主只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全体居民”说法错误,排除A;“十将军委员会”负责统帅军队,维护城邦安全,责任重大,对担任者素质要求较高,显然不能对所有公民开放,不能通过抽签选举产生,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D符合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公民参加城邦活动的积极性,D正确。32.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A.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B.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C.公民意识淡漠D.缺乏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什么人就应该做什么事,治理国家就应该是由精通政治的政治家来做,而雅典民主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不同素养的人都能参与国家政权,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可知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A项正确。苏格拉底不是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而是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局限性,排除B。题干强调什么人就应该做什么事,没有提到公民意识淡薄,排除C。题干强调什么人就应该做什么事,没有提到缺乏民本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3.-22-“公元前5世纪,普尼科斯山建成一个半圆形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A.全民参与B.轮番而至C.直接民主D.公开透明【答案】A【解析】材料“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说明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全民”;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是解题的关键。34.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可知法律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CD项。35.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执法者任意裁判,无视法律B.妇女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体现了罗马法保护平民的权益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答案】D-22-【解析】“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说明法官在执行法律过程中执行的灵活性,故D项确;A表述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保护罗马一切自由民的权益,C错误。36.《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重视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的特点,没有证据不能定罪,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罪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纵容罪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贵族利益的问题,巩固D项错误。故选A。37.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本邦人与外邦人的关系D.《查士丁尼法典》具有形式主义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中“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说明罗马法一方面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的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强调不可过多地剥夺债务人的财产所有权,所以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故答案选B,A、C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形式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抓住关键信息“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并结合罗马法的特点分析。38.《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A.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22-B.切实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C.真诚服务希腊公民D.有利于贵族曲解法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予同样的伤害”是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这是古老而原始的习俗,这是《十二铜表法》的不足之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规定并不能切实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只能造成更多的伤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而非希腊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不利于贵族曲解法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9.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当时雅典正值伯利克里时代。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B.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C.希腊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D.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答案】B【解析】罗马不是希腊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可知,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古代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40.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中写道:“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民众法庭-22-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古希腊对民主的态度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反对英雄人物的出现,而提防它们的主要措施就是陶片放逐法,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能对英雄人物进行制裁;B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还是有英雄人物执政的可能。第II卷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22-(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方式:世袭。(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为世官制,其方式为世袭制。(2)据材料可知,材料二体现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材料三体现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材料四体现的选官制度为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选官标准的演变为由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到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直至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演变过程。(3)由“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以看出科举制的特点是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第二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回答。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22-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政,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詹曝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你能看出唐代三省制的具体分工是什么?有何作用?(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作用。(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答案】(1)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皇权。(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3)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4)职能:跪受笔录,将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对政治流程的顺利实施是有利的。(2)“尽夺藩镇之权”以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体现出两个方面:一是对军权的态度,一是对财权的态度。对财权: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军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3)从“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可以看出,元朝之所以实行行省制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元朝的疆域辽阔,这样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样的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省治的开端。(4)-22-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军机处完全是皇帝的私人部门,主要职责就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事件。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答案】(1)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2)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现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保证公平、公正,避免腐败。(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是指三省体制,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其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回答。(3)着眼于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本质区别,三省六部制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雅典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22-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