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是为了A.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下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C.确保《权利法案》实施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答案】A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2.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之后半个多世纪女权运动席卷世界各国,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B.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C.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D.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女工投入“一战”军工企业等,为一战作出了贡献,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带动政治权利的改善,D项正确。材料强调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是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冲击,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政党政治的内容,而是强调一战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材料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不是彻底的胜利,排除C。3.-10-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答案】B【解析】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体现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材料没有体现孟德斯鸠反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和三权分立思想,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4.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不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出处记述《中西纪事》五月三十日,英军撤,三元里等乡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围困英军,义律请知府余保纯弹压,民众渐散。《鸦片战争档案史料》靖逆将军奕山上奏:五月三十日,英军焚掠三元里,义勇与之相战,斩英军先锋霞毕及兵弁10余人。《夷氛闻记》英军暴行,三元里九十余乡聚众数万拒堵,英军出战,民众佯退,诱至牛栏岗围歼。义律求救于余保纯弹压,民众始退去。《南海县志》五月三十日,英军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与之相战,斩其头领,歼敌数百。A.三元里乡民五月三十日首先集结B.英军在与民众交战之中遭受损失C.乡民战果有限且缺乏既定的战术D.余保纯劝解弹压是民众撤退原因【答案】C-10-点睛: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史料的比较鉴别能力,要求学生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岀书本外,掌握一定的解读史料的能力,不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5.1898年,《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A.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B.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表明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6.《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答案】D-10-【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在民国初年对革命党人进行暂时的妥协,反映的是袁世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其政策的适应性、实用主义特征,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以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力量,暂时伪装妥协,并没有反映出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袁世凯在民国初年对革命党人进行暂时的妥协,反映的是袁世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调整,体现不出不择手段的特征,排除B。材料主要讲的是袁世凯对革命力量的妥协,而不是孙中山的妥协,排除C。7.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指出:“凡是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商店,在广场上、屋顶上或门前设置有固定旗杆者,每逢星期日及纪念日,均须悬挂国旗,日出时升旗,日落时降旗。”这反映了A.中共对国家统一的服膺B.党旗成为根据地的象征C.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扩大D.边区政府规范国旗悬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凡是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商店,在广场上、屋顶上或门前设置有固定旗杆者,每逢星期日及纪念日,均须悬挂国旗,日出时升旗,日落时降旗”可以看出边区政府规范国旗悬挂,这反映了中共对国家统一的服膺,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国旗而不是党旗,排除B。材料信息中体现的是国旗的悬挂,和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无关,排除C。边区政府规范国旗悬挂是对的,题目问的是这种行为反应的实质问题,排除D。8.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苏联这种外交政策显示了苏联A.试图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B.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孤立C.密谋发动了针对西方的战争D.为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宽松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正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苏联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主要目的是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宽松的环境,故D项正确。和平演变是指用各种方式渗透自己的意识形态,材料没有涉及此信息,排除A。B项说法错误,-10-苏联跟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材料体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密谋发动了针对西方的战争矛盾,排除C。9.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的自由发展,故A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发展经历了滞胀时期,人们因此而认识到不仅需要对经济进行控制,但同时也要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由此可知B项正确。欧洲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其本质就是经济的私有,故C项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经济方面,并没有谈到政治方面,故D项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滞胀时期10.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4年英国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英国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A.不利于英国进一步地融入欧共体B.为英国退出欧共体埋下了伏笔C.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D.是对“孤立主义”继承和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后,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是要更好的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故选C。英国融入欧共体对英国发展有利,排除A;英国不是要退出欧共体而采取材料中的措施,排除B;孤立主义是英国置身于欧洲大陆事务之外,以便更好地以恰当时机参与欧洲事务,故排除D。考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欧共体-10-11.下面是二战后苏联某刊物登载的一幅《山姆大叔的和平之路》的漫画。此漫画A.反映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B.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C.说明了美苏同盟关系已破裂D.欲意为与美国争霸制造舆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和平之路”以及“美国军事装备”,结合二战后史实,判断选项:图片信息体现不出苏联的信息,排除A;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本身已经破裂,C项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图片信息没有提及苏联的态度,排除D;根据“和平之路”以及“美国军事装备”寓意,揭露的正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概况12.1953年l月l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C-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可知,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与题干无关,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和“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选择。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贸易保护的形式多样,除关税保护外,还有外汇管制、卫生检疫、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等。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实行关税保护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从19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要求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廉价劳动力制造的商品进入美国,降低竞争,保障美国工人的就业率和高工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1821—1897年美国关税平均税率是:1821—1824年为44.62%,1825—1832年为50.92%,1833—1857年为35.1%,1864—1866年为48.3%,1897年为57.00%。——摘编自褚浩《19世纪后期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研究》材料二关税自主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近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遭受损失,入超现象相当严重。民国时期的工商界人士十分重视关税对贸易的保护作用,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成为当时中国人的梦想。1917年北洋政府国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南京政府通过多次修约,与列强艰难周旋,最终在形式上和法律上确立了关税自主的地位。——摘编自罗希红《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特殊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贸易保护与19世纪美国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答案】24——2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中美贸易保护的不同及其原因等方面分析。(1)从“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看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推动;从“从19-10-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得出共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控制;从“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得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影响;从后面一些列数据可以看出以关税保护为核心;关税税率呈现低高低高的波浪式变化。对于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认识到不足。(2)从“1917年北洋政府国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关税不自主,受制于列强,无法自行制定税率,这是与美国完全不同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即可,从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政治入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亨廷顿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我说:这是“文明的回归”。“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特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推动;共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控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影响;以关税保护为核心;关税税率呈现低高低高的波浪式变化。影响:有利于:限制外国产品倾销;保护美国制造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不利于:企业创新;国际竞争;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不同:19世纪后期美国关税自主不受外国制约,可根据国家利益自行制定税率;近代中国关税不自主,受制于列强,无法自行制定税率。原因:19世纪后期美国拥有独立完整主权地位;且国家实力日益增强,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关税主权丧失。【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论证时要注意说明世界文明本就具有多样性,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根据文明史观最后得出结论“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之处,以及对待世界各地文明的正确态度。点睛:对于此类开放式论题,一定要站在文明史观的立场上提出明确的观点,不得模棱两可。论证环节必须全面,史实和论点之间一定要完美对应。-10-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答案】示例一: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已存在独立发展的五大区域文明与五大文明区域,它们都经历了各自的轴心时代。其中,罗马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都是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都曾深刻影响东西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源于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再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不断的对外扩张,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起西方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他文明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征服、碰撞、影响下痛苦地步入近现代,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广大亚非拉其它地区最终都很少有彻底抛弃自身传统文明走进近现代的。相反,他们几乎都在坚持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即使如日本“全盘西化”实行明治维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日本文化整合西方文化的现代化之路。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两次世界大战证明其本身存在很大缺陷。各区域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独特优势,彼此间需要相互包容和尊重,不需要盲目崇拜。“西方中心论”带有西方优势论倾向,是谬论。示例二:欧洲文明曾经在世界占有优势,但不构成“欧洲中心论”的条件。示例三:任何区域或国家的文明都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反对所谓“西方中心”文明。【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10-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货币发行、币值稳定、特定的范围、发行时间、苏维埃政权的特色、革命形势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今后发行货币积累经验等方面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答案】(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2)意义: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地理位置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隋朝国库充盈、国力增强,政治方面则要突出巩固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等。(2)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要分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例如,积极方面可以突出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即洛阳经济、政治地位得以提升。反方面可以突出“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造成了徭役沉重、劳民伤财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