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周初三监之乱,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排除A。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不是宗法秩序且天子权威并未出现衰落,排除D。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不能为关决之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故B项正确;监察职能与行政地位是两个概念,材料不能体现通判的行政地位逐渐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通判有行政功能,故C-12-项错误;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减弱,这说明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学生可以结合通判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仔细解读,得出“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C【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4.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商品经济的发展C.城市规模的扩大D.长途运输的便利【答案】A【解析】成都虽然是丝织业中心,但是当地无人从事种桑养蚕,说明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导致当地丝织业的不景气,故A正确;材料显示手工业发展信息,故B错误;城市规模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原因,故C错误;D中长途贩运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5.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12-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的三个条件在中国不存在,显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正确;A是八七会议;此时国共对峙已经开始,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故D错误。6.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下表)。这种安排时间总署大臣人数军机大臣人数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1861—1868年7531869—1875年10541876—1881年12551882—1884年1264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答案】D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12-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7.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经过大革命终致大乱;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是民众进步、时代发展结果;而中国民众意识落后,赋予民权会导致大乱,体现了其反对革命派“革命”的主张,坚持改良,实行君主立宪,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康有为借法美政治制度来抵制国内民主革命,主张改良立宪,而不是深入学习西方文明,排除D。所以选B8.“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答案】B-12-【解析】据材料“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神意怀有敬畏”不等于神权有崇高地位,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通过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显然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抽签选举的局限性,不是说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问题,故C项错误;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属于直接民主的体现,不能保障其决策一定正确,故D项错误。故选B。9.“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B.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基本一致C.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D.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答案】B【解析】美国属于共和制,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原则都是分权,故B正确;英国政体确立在启蒙运动之前,故A错误;C中全面运用,说法绝对;“全新政体”建立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确立,故D错误。10.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18世纪60-12-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小麦价格波动应与英国工业革命的需求有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伴随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可知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殖民地数大量增加而非减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商品输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点睛: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从1995年1月至2022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答案】D【解析】世贸组织中美国和欧盟起诉次数占据总量一半之多,说明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故D正确;发展中国家也大多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比重仍然很大,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故C错误。-12-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8世纪初,史官吴兢(670~749年)编成了《贞观政要》,以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该书的编纂在于劝惩匡辅,希望“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贞观政要》使得李唐的帝王之业得以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转而以本朝祖宗为治政楷模,使高不可攀、空泛抽象的理想境界变化为更加贴近现实、可资效法的亲切榜样。该书编成以后,贞观之治就成了帝王政治的范本。中唐以降,宪宗、文宗、宣宗诸帝奉《贞观政要》为经典,无不慨然仰慕太宗政化,鞭策激励自己发愤振兴。唐朝以后,不仅历代帝王推崇《贞观政要》,一般士大夫文人乃至僧道,也因为书中包含道德训教可作为处世指南而喜欢读它。它还被译成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和满文,以供当政者参考。大约9世纪时,《贞观政要》又传到了新罗、日本等国,被列为王室、幕府的政治教材。——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的代表作。1532年开始印行以来,从西方到东方,它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被欧洲历代君主奉为案头之书,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在《君主论》一书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他认为君主在行使统治权时可以不受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唯一的“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马基雅维利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宗教,认为古罗马的宗教要比基督教更为可取,批判当时的基督教侵蚀了一个自由和生气勃勃的公民生活所需要的品质。——据赵媛《浅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官吴兢编写《贞观政要》的主要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政要》备受国内外关注和重视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答案】(1)目的:收录太宗善政;总结历史经验;惩劝后世君主;教化黎民百姓;延续太平盛世。原因:太宗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开创太平盛世;书中包含的治国经验和道德训教符合时人的需要,贴近现实;后世帝王追求清平之治的心态;政府的重视;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12-(2)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上四分五裂;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任意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答案亦可)影响(积极+消极):积极: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意大利的统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消极: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武器;被后来法西斯分子利用,发动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劝惩匡辅……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收录太宗善政;总结历史经验;惩劝后世君主;教化黎民百姓;延续太平盛世等方面指出史官吴兢编写《贞观政要》的主要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太宗开创太平盛世;治国经验贴近现实;后世帝王追求;政府的重视;士大夫的情怀等方面分析《贞观政要》备受国内外关注和重视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1469~152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上四分五裂;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君主论》在意大利出现的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宗教改革、欧洲民族国家、意大利的统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等方面概括积极方面的影响;从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法西斯世界大战等方面概括其消极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国家事件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1701年,《王位继承法》1721年,沃渡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0年,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12-1815年,渡旁王朝复辟。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1861—1865,南北战争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德国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1870年,对法战争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从表2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示例二: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2-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据材料中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再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例如: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学生可以从英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法国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德国颁布《1871年宪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答案】(1)活动: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12-(2)背景: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落后;国防力量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影响: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解析】(1)根据题干中“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和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可知活动: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根据“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可知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目的:增强国防力量,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2)第一小问背景主要是根据时间进行定位,再集合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影响的回答一般坚持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有的时候是没有消极影响的,就不用回答了。结合本题,背景的回答就是经济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以及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等角度归纳回答。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咸丰九年(1859年),郑观应入英商宝顺洋行做低级雇员,为洋行开辟了江西、福州等处揽载行。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聘任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兼管账房、栈房等事务。光绪三年正月(1877年2月),郑观应与太古签订的雇佣合同期满,因公司当局欣赏他的才干,又与他续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自光绪初年始,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等企业中都有他的投资或股份。光绪七年,他总办上海电报分局;光绪八年二月他接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任,就职轮船招商局帮办,正式脱离太古轮船公司。郑观应初到轮船招商局上任时,正值该局困难时期。郑观应在了解到招商局的弊端之后,拟订了救弊大纲16条,包括用人宜贤、合理调度、减少消耗、加快船运周转、赏罚分明、禁止工作人员舞弊等措施。与此同时,他偕唐廷枢于光绪九年与怡和、太古签订为期6年的齐价合同。这一合同虽然向外商作了某些妥协,但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外商倾轧的作用。经过上述整顿,招商局业务颇有起色,出现了“股票价大涨”的局面——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整顿轮船招商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经济生涯发生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2-【答案】(1)原因:①内受官场积弊侵蚀;②外受怡和太古洋行的排挤倾轧;③出现亏耗严重难以维持的局面。(2)变化:从买办生涯到投资洋务企业(中国近代企业)意义:①振兴民族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②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挽回国家利权。【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郑观应整顿轮船招商局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准确归因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整顿的措施“包括用人宜贤、合理调度”、“减少消耗、加快船运周期”以及“但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外商倾轧的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组织答案:受官场积弊侵蚀、、受怡和太古洋行的排挤倾轧、出现亏耗严重难以维持的局面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相关状况【名师点睛】对洋务运动意义和教训的认识。意义: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教训:国家工业化对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体西用”)只学习先进技术却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