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一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1.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皇权至上来显示皇帝地位的不可僭越,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根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给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正是有着僭越之意的,是侵犯了皇权的尊严的,应该予以废除,故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的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并没有废除宗法制一项,排除A;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排除B;分封制是指将土地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不能从题干中看出秦始皇意在取消分封制,排除C。2.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太湖洞庭山区“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B.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可知,太湖洞庭山区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依靠市场换取所需,这都体现了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体现了农业的商品化,故应选C。3.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1-C.海路漕运具有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答案】D【解析】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首都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的漕运保证对首都的物资供应;明太祖时首都在现在的南京,不需要漕运提供物资。因此是政治中心的变迁对运河漕运产生了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海路漕运,排除C项。点睛:本题的回答要从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以及明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来看对运河漕运的影响。4.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反映出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文学革命的创作主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传统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说明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5.下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11-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该剧目单,推断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工农武装割据。A项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B项反映出南方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出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正确;C项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6.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年份佃农(%)半佃农(%)自耕农(%)1935年2924471936年3024461937年3726371938年382735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结合图表分析可知:佃农和半佃农从1935年到1938年所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上升,而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人数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无地和少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数在增多,而自有田农民在减少,说明农村失地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形势客观上反映出土地集中、兼并的趋势,故答案选选D。在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实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基本上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从来没有发生过变革,排除A;而从表格农村农民身份的变更看不出来B、C两项所述的农村生产结构和耕作方式的变化。点睛:解题关键信息是自耕农的比例下降加快,佃农比例增长较快,说明农民手中的土地迅速减少,这是土地兼并的反映。-11-7.1949年春,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进行声明。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B.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C.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体现倒向社会主义苏联的外交政策;“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可知确立不急于西方承认的外交政策;故体现了毛泽东根据冷战的国际形势提出的不同的外交政策,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中国沿海,与材料时间“七届二中全会”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的对苏联和资本主义外交政策的不同,而不是需要苏联经济援助,排除C。根据材料“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所以选A8.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被罗马帝国皇帝授予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权力,对案件审理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元426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钦定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变化A.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B.减少了法律引用的混乱C.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D.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答案】B9.-11-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了宪法,共和派(特别是激进共和派)原本希望建立更难体现“民主”色彩的一院制议会,但最后还是确立了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这体现了A.当时各派的妥协B.当时各派不满意该宪法C.当时法国政治环境复杂D.宪法的不稳定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1875年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的妥协,体现了当时各派力量的妥协,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当时各派对宪法的态度,故B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1875年宪法的特点,没有描述当时法国的政治环境,故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1875年宪法确立,并未提出其之后的发展状况,故D错误。10.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而在冷战时期,军事联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抑制,保持平衡,避免冲突升级,使这些问题不被暴露出来。因此冷战后出现的局部热战等新的不稳定因素,使政治评论员意识到军事联盟的积极方面,因而对其态度发生转变,D项正确。A、C项全球化趋势和联合国作用在题干中无从体现;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D。11.2022年2月,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11-C.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英国退出欧盟,在短期内对英国无疑是有利的。“2022年3月29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实质上反映了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选C;ABD材料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判定的关键是“本质”。可以借助哲学思维。本质与现象相对应,凡为表面的、偶然的多变的联系必为现象,故容易排除ABD.12.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均是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文学创作题材出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也就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影响了文学创作题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超现实主义不是当代文学主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精神危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与文学创作题材的关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11-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答案】(1)社会条件: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充满人文精神,符合市民需求,体现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发展方向;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外侵略扩张,使莎士比亚的作品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艺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增多。(2)不同及原因:①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思想的影响;因为中国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因为英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②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因为汤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③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剧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因为他缺乏关注民生,思想保守,等级思想严重。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因为深受到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11-(2)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可以从取材的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语言风格的不同等多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材料而直接找,例如,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就非常狭窄,而受市民等社会各阶层喜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很大的题目,涉及到的历史理论非常多,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多利用文学和经济、阶层、思想的内在联系去做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以下是二战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建立简表:名称时间备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的全球性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年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组织,1994年改组为世贸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苏联为首的欧洲社会主义经济共同体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年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石油生产国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的组织-11-可可生产者联盟1962年非洲、南美可可生产国的合作组织77国集团1964年发展中国家推进经济团结与合作的组织欧洲共同体1967年1993年发展成为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1970年亚洲天然橡胶生产国的协作组织西方七国集团1976年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工业国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北美三国的经济合作组织20国集团1999年世界20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合作论坛金砖国家2022年中、俄、印、巴、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组织提取材料所蕴含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3条),并简要阐释。【答案】示例:-11-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全球化进程;欧共体、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20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了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冷战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经互会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体现了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在经济领域的对抗,阻碍了全球化进程。第三世界积极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石油输出国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以及77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的建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力图通过加强团结协作,维护自身权益,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西方七国集团的建立呈现了西欧、日本的崛起;金砖国家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20国集团进一步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注:答案包含了包含着对发展信息的简单评述,考虑分值因素,设问没做要求。标准请自行把握。【解析】该表述题考查的主要是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等都可以进行作答,辅以相应的史实论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相关信息有: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冷战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第三世界积极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11-【答案】(1)①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②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③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④引入西方近代监体系。(2)①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地位,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②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解析】依据材料“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依据材料中“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