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忆江南还记得这首江南好,诗的作者是谁吗?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文题解说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傍晚,太阳落诗人在诗人黄昏时分山的时候。江边。在江边所作的诗。
学写字拼音开关mùyín暮吟右边是“今”,不是“令”。
初读课文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感知诗意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古诗精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快落山的形容未受到残阳太阳的光,照射的江水所呈也指晚霞。现的青绿色。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已进入深秋季珍珠可爱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比喻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暮江吟[唐]白居易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半江瑟瑟半江红。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可怜九月初三夜,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露似真珠月似弓。
填一填,背一背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结构梳理暮热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江爱吟大自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然
主题概括《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表达了作者愉悦轻松的心情。
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生字,可以通过“读通—读懂—想象—背诵”这几个方法更好地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课堂演练一、将古诗补充完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填空。《暮江吟》的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文题解说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书写,题写。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初读课文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学写字拼音开关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tícèfēnglúyuán题侧峰庐缘
感知诗意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古诗精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岭峰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连一连的山岭高耸入云连绵起伏的山峰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游山所见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朗读指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结构梳理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西林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姿态不同壁认识不同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主题概括《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拓展延伸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雪梅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初读课文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学认字xiángsāoxùnshū投降骚客谦逊输入“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
多音字在诗中表示“服输”。xiángxiáng投降梅雪争春未肯降jiàng降落伞、下降
学写字拼音开关不要忘记写短横。xiángfèixūxùnshū降费须逊输
感知诗意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读完了《雪梅》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香和白。
古诗精讲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拟人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形象生动梅雪争春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难分高下各有所长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朗读指导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着重读“逊”和“输”,体会二者各有所长。
结构梳理雪取争春比美:难以评判长梅补各有千秋:互为映照短
主题概括《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有其白。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拓展延伸雪梅(其二)[宋]卢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明白了:要想认清某个事物、了解某个人,就必须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雪梅》这首诗景中寓理,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课堂演练一、填空。《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宋___代诗人苏轼横侧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远___、_近___、__高__、__低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
三、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2.完成《提升手册》本课练习。3.预习第10课。
谢谢观看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