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
《望庐山瀑布》《春晓》
第一课时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传世有《王右丞集》。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指山中居所。山居秋暝秋天的傍晚。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指空旷空山不见人——《鹿柴》的山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觉到阵阵秋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洗衣物的女子。竹喧归浣女,浣女洗衣归来。莲动下渔舟。莲叶晃动。渔船顺流而下。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春天的花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指诗人自己。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由读诗的首联、颔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雨后山村晚景图。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再读颈联,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来图莲动渔舟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现的是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第一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面展现在眼前。第二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得活泼些。第三联由景入事,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山居秋暝空灵澄净[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感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视受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听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洁身自好
结构梳理明月松林山居之景(动静结合)山清泉岩石居留清幽秋(隐居)浣衣之女暝山居之人(以动衬静)渔舟之人
主题概括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欣赏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景色,学习了诗人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感受到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课堂演练一、《山居秋暝》的作者是(A)。A.王维B.王翰C.C.李白王昌龄
二、判断对错。1.王维是唐代诗人。(√)2.《山居秋暝》颔联写的是自然景物。(√)3.《山居秋暝》描写了夏天雨后的场面。(X)
课后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时间事件地点枫桥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朗读课文自学古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升起得枫桥夜泊是诗人身处深秋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唐]张继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满心姑苏城外寒山寺,愁绪,难以入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枫桥夜泊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唐]张继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月落乌啼霜满天,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江枫渔火对愁眠。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此姑苏城外寒山寺,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读古诗,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了清冷的月亮逐渐沉落,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诗人听到了什么?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到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孤独凄凉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愁
枫桥夜泊所见[唐]张继所感所闻月落乌啼霜满天,静景所见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动景所听夜半钟声到客船。
结构梳理枫月落乌啼霜愁桥苦夜寂泊江枫渔火钟声寞
主题概括在这首诗中,诗人勾画了__月__落__乌__啼___、__霜__天__寒__夜___、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的__愁__苦__寂__寞__之__情___。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从诗人的所见、所闻中感受到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课堂演练一、《枫桥夜泊》描写的时间是(A)。A.夜晚B.早上C.中午C.傍晚
二、判断对错。1.张继是唐代诗人。(√)2.这首诗中蕴含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3.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是今天的苏州。(√)
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枫桥夜泊》。2.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课时
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词长相思词牌名[清]纳兰性德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阙
纳兰性德字容若。纳兰明珠长子。清朝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流传。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说明“榆”的意思和树木有关。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海关。河畔旁边。湖畔
夜里的计时单位,三更半夜整夜分为五更,聒=耳+舌每两小时为一更。gēnggēng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gèng声音嘈杂,这里更加指风雪声。更
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翻过一座座山,山一程,水一程蹚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辛。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点明行进的方向,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北京到山海关
想象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崇山峻岭波涛滚滚山水悬崖峭壁巨浪滔天将士们行军的遥远与艰辛。
“千帐灯”让你想象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风雪交加、苦寒持续不断
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有什么不同呢?家里塞外征途•是温暖、舒适、中思乡宁静、祥和的。•听到的却只有家乡有亲人、朋嘈杂的风雪声。友相伴。你体会到什么?
朗读指导把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出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结构梳理长相思身在旅途聒碎乡心梦不成心系家乡写景叙事→抒情
主题概括词人通过对将士们远赴关外长途跋涉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深深的__思__乡___之情。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我们体会到了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了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堂演练判断对错。1.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2.这首词中蕴含思乡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中的“千帐”只有一千只帐篷。(×)
课后作业1.诵读《长相思》及其他纳兰性德的诗词。2.完成本课练习。
谢谢观看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