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br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br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br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r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br />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br />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br />C <br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以判断出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制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因此C项说法是均田制的实施的意义,BD项说法错误;均田制始于北魏,并不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A项说法可以排除。故选C。 <br /> <br />2.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br />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r />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br />C <br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农村,自治的社会”、“根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地方制度是完善的,故A项表述错误. <br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不能体现“根源”,故B项错误. <br />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落后性、自给自足性、保守性、分散性等特征,“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正是这些特征造成的,故C项错误. <br />中央集权一直都在加强,故D项错误. <br />故选C. <br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中国古代农村“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需要掌握小农经济分散性的特点及其影响. <br />小农经济的特点: <br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br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br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r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br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br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br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br /> <br />3. 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br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①② <br />D <br /> <br />略 <br /> <br />1.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 <br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r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br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br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br />B <br />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最主要”,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B项正确. <br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br />CD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应排除. <br />故选B. <br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小农经济的消极影响.考查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r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和对小农经济的消极影响的理解和识记. <br /> <br />2.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br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r />B. 有利于社会稳定 <br />C.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br />D.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br />C <br />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可知,促进了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r />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下所分配之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